〔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民眾做家事或做運動時,若有姿勢不當或使用過度,就有可能導致肩、頸、腰、背痠痛等情形,進而使用噴劑、乳膏或貼布等局部外用藥來舒緩疼痛。食藥署對此分享外用藥品安全正確使用的4撇步,提供民眾參考。
先諮詢
市售的外用緩解痠痛產品種類多,最常見的消炎止痛成份為非類固醇消炎類(NSAIDs,如Ibuprofen、Diclofenac)及水楊酸類(如冬綠油)等。不過民眾引發疼痛的原因不盡相同,建議購買前先諮詢醫藥專業人員,並詳閱外盒或仿單,了解注意事項或警語等重要資訊,例如對NSAIDs、水楊酸過敏者或蠶豆症患者,請勿使用此類藥品,以免發生過敏反應或造成溶血問題。
注意用法與用量
外用止痛劑儘量避免大面積、大量或長時間使用。雖然局部外用藥透過皮膚吸收的量有限,且相較於口服藥不易產生全身性副作用,但若為了消除痠痛而大範圍噴灑、塗抹或在肩背、手腳等貼滿貼布,加上長時間使用,可能會使藥量吸收過多,反而產生副作用,不僅增加肝腎負擔,還可能對健康造成危害。
注意其他合併藥品
盡量一次使用一種藥品,避免多種製劑或與口服消炎止痛藥混合使用。由於不同疼痛部位的治療方式有所差異,若此時併用其他口服止痛藥,可能會增加不良反應率。若同時合併使用口服與外用止痛,應依專業人員的指示使用,有任何疑慮也應立刻提出。
注意皮膚狀況
無論使用哪一類外用止痛劑來緩解痠痛,使用時要避開眼睛、黏膜、傷口或皮膚損傷的部位,避免刺激或引發傷口惡化的風險。用藥期間,如有出現紅腫、發癢、起疹子等過敏現象,應停止使用,並立即就醫診治。
食藥署提醒,外用止痛劑在使用上非常方便、又可快速緩解痠痛,但僅是暫時減緩疼痛的發炎反應;若持續使用仍未緩解,甚至更加惡化,應尋求醫師診斷、釐清病因。
轉載自衛福部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8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