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許多人為了減肥,用盡了各種方法,但已經努力少吃、找時間運動了,為何還是阻止不了體重上升呢?醫師分享這些造成肥胖的因素,並鼓勵民眾嘗試做出改變,讓身體的失衡回復正常。
台大家醫科醫師何忠祐在臉書粉專「何忠祐醫師 Dr. Eric 家醫。美食。健康體態」發文指出,體重過重或是肥胖並不是誰的錯,只是身體失序了!而體重上升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造成平衡被打破。能量平衡是一切的源頭!當能量的攝取大於能量消耗,過剩能量就會轉化成脂肪累積在身上。原理說起來簡單,但為什麼肥胖盛行率仍居高不下呢?醫師整理出以下幾個造成肥胖的成因:
體重調控的生理機制
體重受到腦神經、腸內菌、荷爾蒙與身體各個器官調控,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可能造成肥胖。
●腦神經:下視丘與迷走神經調控飢餓及飽足感,大腦掌管認知、感覺、情緒、進食的欣快感、記憶等。
●器官:胃、腸道、胰臟、脂肪細胞,透過物理反射、神經傳導、分泌激素,影響進食行為、產熱效應、身體代謝率。
●腸內菌:腸內菌向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現代飲食習慣改變腸內菌相,進而影響營養吸收、食物產熱、身體代謝率。
●荷爾蒙:人體中會影響體重的重要荷爾蒙有瘦體素、飢餓素、胰島素、睪固酮、前列腺素、雌激素、皮質醇、甲狀腺素、生長激素等,此外,有部分的肥胖患者來自於荷爾蒙失調,如多囊性卵巢、甲狀腺低下、慢性壓力等。
心理因素
體重就像是心情溫度計,敏感地反應焦慮、憂鬱、壓力、憤怒等情緒,許多人總是用吃東西來紓解工作、生活的種種壓力、創傷,用飲食來療癒傷口。而面對過量飲食的自己,卻又感到羞愧與懊惱,明明心中知道不該這麼做,卻怎麼也改變不了,體重上升讓自己失去自信,自尊心低落,越來越厭惡自己,形成一個痛苦的迴圈。
醫師建議,應尋求醫生、心理師、親友的協助;探尋情緒與壓力的源頭,試著改變應對方式;試著將減重過程與成就感做連結,建立自我價值。
環境與行為
●美味卻能量過剩的加工食品:加工食品是為了吸引消費者,生活中充斥高油、高糖、高度加工的食物,熱量密度高、營養素缺乏的食物非常刺激味蕾,讓人忍不住一吃再吃,卻沒帶來飽足感,是能量失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議民眾,可試著享受原型食物天然的美味。
●久坐少動的生活型態:都市化與高科技化的當下,長時間的高壓辦公室工作型態,下班後放鬆,坐在沙發看電視或使用電腦,使得身體活動量大幅下降。建議民眾,試著把運動融入生活中,感受運動美好的舒壓效果,運動表現的進步也很有成就感呢!
基因遺傳
●雙胞胎研究:根據研究顯示,英國針對5092對雙胞胎孩童的研究發現,BMI約有40%來自遺傳影響,60%來自其他因素。
●FTO:有研究指出,一群肥胖相關基因(FTO gene),一旦發生基因突變,也會提高肥胖風險。
●環境與基因:環境與基因也會互動,高熱量飲食與身體活動量的降低,進一步增強FTO基因對於肥胖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