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侑叡、陳厚良
南投縣一名35歲年輕男性日前被家屬發現突然不說話、不動,也不回應任何提問。原本以為只是心情不好或在發呆,直到他整整坐著一動也不動超過4小時,連飲水、如廁都需要協助,才緊急送往醫院。上述情形是「僵直症(Catatonia)」,許多患者初期被家屬誤認為只是情緒不好或退縮,有可能延誤治療。
醫:非單純情緒低落 需提高警覺
僵直症(Catatonia)不是1種獨立疾病,而是1種可能出現在多種精神或生理疾病中的症候群。
◎僵直症的常見症狀
●緘默不語:患者可能長時間不說話。
●動作僵硬或停滯:保持同一姿勢數小時,甚至更久。
●拒絕配合動作指令:對於他人的指示或要求,可能表現出無故的抵抗。
●機械式服從:可能會像機器人般順從他人指令,即使這些指示並不合理。
●簡短回應:無法主動與他人互動,即使開口說話,回答也可能非常簡短。
●被動移動:患者可能只在被指示時才會移動身體。
◎僵直症常見成因
●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重度憂鬱症、雙相情緒障礙。
●生理疾病:感染(如腦炎)、代謝異常(如低鈉血症)、癲癇、神經退化疾病等。
●藥物反應:部分藥物可能引發或惡化僵直反應。
◎僵直症的治療
●應儘速找出引發僵直症成因。
●使用苯二氮平類藥物(如Lorazepam)。
●暫停會加劇僵直症的藥物。
●補充水分與營養,穩定生命徵象。
●少數嚴重個案可能需要電痙攣治療(ECT)。
僵直症不是「裝傻」,也不是單純的情緒低落,急診室醫師會視為是身心疾病的緊急訊號。若未及時辨識與治療,患者可能面臨脫水、營養不良、呼吸道阻塞甚至腎衰竭等生命威脅。若能早期發現、及時介入,將大幅改善預後。民眾若發現親友出現疑似症狀,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病史與最近行為改變,對於醫師的評估與治療,會大有幫助。
(作者皆為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