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亞勳
小一的阿志(化名)在學齡前被診斷為自閉症,持續接受療育課程,但上小學後因課外活動較多,便暫停上課。不過阿志在學校經常莫名舉手或站起來打斷課程進行,或是搖晃桌椅發出聲響,若活動的進展不如預期,就會大力拍打自己腦袋嚇到隔壁同學,使得爸媽時不時就被老師請到學校洽談。
為了解決阿志的學習狀況,爸媽再度帶阿志到醫院評估,也繼續接受療育課程,透過語言治療及藥物控制,阿志的學習狀況大幅改善,人緣也提升不少。
自閉症是腦部神經發展異常的結果,成因非常複雜,通常3歲以前可以發現孩子自閉症的傾向,嚴重者1歲左右就可以被診斷。因自閉症主要表現在社交及語言溝通,他們不喜歡眼神接觸、無法適當察覺別人正在跟自己說話、異常專注於某一事物、對外在刺激有過高或過低的反應、習慣例行事項無法接受非預期內的變化,在不同課程或活動間轉換也容易出現嚴重的焦慮情緒,所以學齡的孩童在校經常因為無法適當的理解與接受,而被貼上麻煩人物標籤。
入學前語言治療 做好上學準備
因此,學齡前的自閉症孩子,可以透過語言治療,為上小學提前做好準備。像是讓孩子了解幼兒園和小學作息的差異,利用上課鐘聲,模擬聽到鐘聲時應該回到位子坐好。因小學的課程從圖像閱讀轉成符號閱讀,透過黑板抄寫的方式,讓孩子習慣注音符號和國字,以及遠端和近端看黑板的差異。
板書抄寫 習慣注音符號與國字
由於自閉症的孩子經常有情境適應的問題,語言治療師會透過情緒圖卡,讓孩子了解不同表情代表的意義。例如當孩子看到生氣的臉,可以預期老師或同學正在生氣,此時就可以停下當下不合宜的行為。因自閉症孩子的口語發展能力較慢,透過口語溝通的腳本,讓孩子學會說出自己的感受,若衝突發生時,也知道如何定義情境,敘述問題發生當下的過程,並找出解決之道。
若孩子需要注意力或衝動控制藥物輔助,家長務必詳實記錄服藥後的狀況,並提供給老師和語言治療師,有助於評估孩子在學習情境中藥物產生的效果,並引導孩子說出服藥後的感覺,藉此建立正確用藥概念,進而促進與發展兒童的口語表達能力與學習力。醫師也可依據上述資料,調整藥物劑量和種類。建議自閉症的孩子在學齡轉換期,應持續接受療育課程,才能幫助他們在銜接不同學習領域時,解決可能遇到的困難。
(作者為台灣小蝸牛聽語障礙關懷協會語言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