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周敏鴻/桃園報導
桃園市一名職業婦女日前產下女嬰後,出現嚴重食量減少、情緒憂傷、常與家人吵鬧等產後憂鬱症狀,她考量女兒需要哺乳,應避免吃藥或打針,經中醫以身體穴位治療配合食補,緩解她的症狀。
這名職業婦女產下女嬰前,雇主就不斷叮嚀她的工作無人可取代,加上她自我要求高,產前總是心事重重,產後更因擔心哺乳量不足、工作與家庭無法兼顧等,出現食量減少、任何事都不想做、憂傷等產後憂鬱症狀。
嚴重者會出現幻覺、妄想等症狀
聯新國際醫院中醫科醫師陳藝文表示,婦女產後情緒低落,易發怒、暴躁、失眠是常見狀況,通常產後3到4天是高峰期,若持續6週以上,可能就是罹患產後憂鬱症,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幻覺、妄想、傷害他人等精神疾病症狀。
陳藝文為這名職業婦女診斷後,進行身體穴位治療,包括頭部以頭皮針在神庭穴打通督脈,有助於紓解精神壓力、調理內臟,另在心經神門穴、心包經內關穴下針,也能穩定心神,並囑咐她配合食補,飲用具解憂作用的歸脾湯。
陳藝文強調,產婦面對產後憂鬱症不能輕忽,家人除應幫忙照顧新生兒,讓產婦可以多休息,也能讓產婦接受中醫診療改善症狀,尤其中醫採身體穴位治療搭配食補,對於新生兒需哺乳的產婦而言,最為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