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你也是家中的「長女」嗎?近期作家張慧慈著作《長女病》內容談到不少家庭的長女,特別是需要照顧家中老父老母的女兒們經歷的痛苦。台北同伴心理諮商所所長余佳容說明,心理學上有個名詞為蠟燭型人格,又稱長女症候群;若妳正好是長女,余佳容也給妳一點建議。
心理師余佳容在粉絲專頁「情緒覺察筆記 余佳容心理師 情感關係 禪繞課程 台北心理諮商 陪伴心理體系」說明,心理學上有個深刻的名詞叫「蠟燭型人格」,又稱「長女症候群」,指的是那些習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性格特質。作家張慧慈在她的新書《長女病》中,深入分析了這個現象的典型特徵。
●過度自我要求——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
她們對自己極其嚴苛,總是認真、負責任,習慣照顧身邊的每一個人。即使已經做得很好,還是會覺得「應該可以做得更好」。這不是完美主義,這是一種深層的自我懷疑。
●害怕面對讚美——總覺得有什麼地方沒做好
余佳容表示,當別人稱讚她們時,她們的第一反應不是開心,而是緊張:「他是不是只是客套?我一定還有哪裡做不好。」她們對自己挑剔不滿,甚至感到自卑,認為讚美背後一定隱藏著批評。
●永遠的「好榜樣」壓力——不能有情緒、不能犯錯
余佳容表示,長女們從小被要求做出好榜樣,或總是被認為做得不夠好。她們學會了壓抑自己的真實情緒,因為「姊姊要懂事」、「妳是老大要讓弟弟妹妹」這些話語,已經深深烙印在她們心中。
●習慣性承擔過多責任——在家庭和職場都一樣
就像該書作者張慧慈從小背負照顧弟妹的壓力,出了社會也成為任勞任怨的社畜。余佳容表示,不論在家庭中或職場,她們都習慣扛起遠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責任。長此以往,這些長女經常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甚至罹患憂鬱症。這不是她們的軟弱,這是社會期待造成的必然結果。
●妳的疲憊是正常反應——不需要為感到累而內疚
當妳承擔了太多責任,當妳感到身心俱疲時,這是人類最自然的反應。妳不需要為此感到愧疚,更不需要強迫自己繼續燃燒。就像身體會在過度勞累時發出疼痛信號一樣,心理的疲憊也是在提醒妳:該停下來照顧自己了。
●重新認識妳的價值——妳不只是照顧者
余佳容想對每一位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長女說:
●妳的感受是重要的:不要因為習慣照顧他人,就忽略了自己的情緒和需要。妳的快樂、妳的疲憊、妳的委屈,都同樣珍貴。妳的界限值得被尊重: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線一樣,妳也有權利說「不」。不要因為他人的不理解而質疑自己。妳的價值不在於付出多少:妳的存在本身就有意義,不需要透過不斷的犧牲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當妳拒絕過度付出時,這不是自私,這是自我保護。
●妳可以不完美:社會可能期待妳成為完美的榜樣,但請記住,妳只是一個普通的人,有權利犯錯、有權利軟弱、有權利尋求幫助。
●給每一位長女的提醒
余佳容強調,不要因為社會的期待而懷疑自己,不要因為他人的指責而內疚。當妳選擇照顧自己時,這不是背叛,這是覺醒。每一次我們為自己發聲,都是在為所有女性爭取更好的未來。妳的勇氣,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所有女性的明天。「親愛的長女們,妳們辛苦了。請記住,妳們值得被溫柔以待,值得被理解,值得為自己精彩地活一次。」
免費訂閱 《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