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超高齡化社會來臨,我國長者比例持續攀升,但老人保護通報案件也大幅增加,近5年來增幅達到45%。衛福部保護司指出,超過半數案件與子女或孫子女不當對待老年父母或祖父母有關,但長者往往擔心「說出口家就散了」、「會讓孩子難堪」、「我不幫他誰幫他」等理由,不願意把受暴情況說出口,因此錯失求助機會。
保護司長張秀鴛指出,近5年來我國老人保護通報案件逐年增加,老人保護通報案件從2020年的1萬6829件,攀升至2024年的2萬4396件,增幅近45%,其中又以家庭成員案件為大宗,且進一步分析2024年老人保護通報案件的兩造關係,相對人為「直系血親卑親屬」的比例高達55%,即子女或孫子女不當對待老年父母或祖父母。
長者受暴類型則以精神暴力最多,比例高達53%,其次為37%的肢體暴力,第3為30%為騷擾,另有2%的經濟暴力,且暴力發生原因多與親子互動、相對人身心狀況、家內金錢爭執等有關,其中親屬間相處問題佔60%,相對人精神疾病發作16%,財務問題15%,酒後有醉意14%。
張秀鴛指出,若未及早改善親子互動關係,長者遭受暴力的問題將無法妥善解決,並可能引發暴力致重傷或死亡案件,此類案件中,照顧者不堪負荷而殺害長者案件佔約35%,相對人精神疾病引起的暴力約31%,相對人索錢不成而報復的案件則落在17%,相對人因藥酒癮產生暴力行為佔11%。
然而,張秀鴛說,實務情境上發現,長者受肢體暴力的傷勢,常被與身體功能退化或疾病、藥物產生的症狀等混淆,錯失公權力介入機會,且長者會擔心說出來後「這個家是不是就散了」、「會讓孩子難堪」、「我不幫他誰幫誰」,鄰居則會因為長者沒有採取求助行動,出現「他們不急,我急什麼」的想法。
張秀鴛強調,老人保護案件已成為威脅銀髮族晚年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風險的危險因子,唯有及早避免、及早求助才能化解危機,鼓勵老年父母面對成年子女的剝削與暴力,勇敢尋求外部協助,子女也應學習承擔自我責任,與父母建立平等、尊重的關係,社會則要共同承擔相關課題,即時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