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搜尋

林利霏大腸癌》醫揭16大危險因子 研究:缺維生素D風險增

2025/07/02 14:50

本土女星林利霏2024年罹患大腸癌,切除1顆2公分瘜肉。(圖翻攝自IG)

本土女星林利霏2024年罹患大腸癌,切除1顆2公分瘜肉。(圖翻攝自IG)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因《麻辣鮮師》而走紅的知名本土女星林利霏,2024年罹患大腸癌,切除1顆2公分瘜肉。衛福部指出,大腸癌於10大癌症死亡率中位居第3,加上早期沒什麼症狀,容易被忽視。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錢政弘於臉書專頁列出大腸癌明確及潛在的危險因子,其中,缺乏維生素D是關鍵,韓國研究也證實其論點。

9個明確危險因子

●肥胖:與代謝症候群、胰島素阻抗和全身性的發炎有關。腹圍大的人(胖肚子)尤其危險,男性腰圍大於100公分、女性大於95公分,大腸癌風險增加53%,BMI超過29的人風險增加45%。

●加工肉品或紅肉:每天多吃50克的加工肉品(約1條熱狗)會增加大約18%大腸癌風險,每多吃100克的紅肉會增加17%大腸癌風險。

●膳食纖維攝取不足:高纖有助糞便成型增加排便;若不足,則容易有胰島素阻抗產生, 增加大腸癌風險。

●抽菸:有研究發現,不管是持續或斷斷續續抽菸,都會增加罹患直腸癌風險。每天2包即增加40%風險,死亡率多2倍。

●喝酒:會影響葉酸,維生素A、維生素B代謝,酒精的代謝物乙醛對大腸細胞也有毒性。每日飲酒超過3杯(平均酒精量45克/日)的人,危險增加1.4倍。

●糖尿病:長期的胰島素阻抗會增加的30%的罹癌風險。因為胰島素是腸壁黏膜重要的生長因子,可刺激大腸腫瘤細胞的生長。

●發炎性大腸炎:是指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長期的大腸發炎、免疫改變和腸道菌失衡都會增加致癌的風險。

●缺乏身體活動:有研究指出,若每週看電視時間大於14小時,就會增加罹癌風險。坐太久千萬要起來動一動, 讓腸子蠕動一下。

●缺乏鈣和維生素D:鈣可以結合膽酸和脂肪酸,減少它們在大腸中對黏膜的損害,也可以直接減少大腸細胞不正常的分化;血中的維生素D不足也跟大腸癌發生有關,可以透過攝取含鈣高的食物和曬太陽補充。

醫師分享,缺乏身體活動會增加大腸癌風險,久坐後最好起來動一動、曬曬太陽;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7個潛在危險因子

●含糖食物及飲料:有研究指出,青少年多吃甜食會增加大腸腺瘤的發生率,尤其是直腸線瘤,這與現在年輕成人(小於50歲)直腸癌發生率上升的情況不謀而合。另外,高血糖也會加速慢性發炎,增加發炎因子,誘發大腸癌。

●接受抗生素治療:常用抗生素會改變腸道菌相,使用15-30天,風險增加約8%;使用30天以上,風險增加約15%,需謹慎使用。

●病原菌增生:有研究表明,牙周病,聚合梭桿菌,人類乳突病毒、幽門桿菌感染等,都跟大腸癌的發生有關,不過這些理論還在探索中,將來應該有新發現。

●接受特定的癌症治療:攝護腺癌、睾丸癌的病患會接受放射治療,但早期的放射線不像現在這麼精準,多少會照射到直腸使正常細胞病變;現在的治療方式會不會增加直腸癌風險,仍在研究中。

●膽囊切除:研究認為,膽囊切除會讓大腸中的膽酸組成發生改變,會輕微增加右側大腸癌的風險,發生率多1.16倍。

●子宮內膜癌:小於50歲且有子宮內膜癌的女性, 後續得到大腸癌的機率多4-5倍。

●輪夜班:缺乏日照會改變身體的褪黑激素(melatonin)濃度,有一些研究認為,上夜班會增加大腸癌發生。

有研究表示,上夜班會增加大腸癌風險,因為缺乏日照,使身體的褪黑激素濃度改變;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錢政弘接著分享,刊登在胃腸學期刊(Gastroenterology) 的韓國研究也發現,身體缺乏維生素D和早發性大腸癌有關。研究分析了21萬名50歲以下健康成年人的血中維生素D濃度。

結果發現,維生素D濃度越低,得到早發性大腸癌的風險越高,數值小於10者風險最高;維生素D的濃度大於20,罹癌風險就明顯降低,可以減少59%;維生素D的濃度大於30以上,罹癌的風險會更低,不過當濃度更高時,差異不大。

他建議,想要「預防大腸癌」,不妨先多吃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例如鮭魚、雞蛋、香菇、起司等;或是直接補充維生素D,適量即可,多吃無益。

☆飲酒過量 有害健康 禁止酒駕☆

☆自由電子報關心您,吸菸有害健康☆

免費訂閱 《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健康粉絲團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