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搜尋

健康網》虐童新聞引情緒傷害 醫:藥物與日常行為助復原

2025/03/21 16:06

醫師談到近期遇到一位個案,因為經常看虐童相關新聞,導致自己情緒大受影響,難以維持過去擔任教師的能力。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新聞無關。(圖取自shutterstock)

醫師談到近期遇到一位個案,因為經常看虐童相關新聞,導致自己情緒大受影響,難以維持過去擔任教師的能力。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新聞無關。(圖取自shutterstoc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期部份社會大案,衝擊人心甚鉅。震驚全國的「剴剴案」近日引發民眾上街陳情,疾呼幼童保護之重要。然新聞的重複播送,也使得大眾情緒受到極大影響。楊聰財以他近日接到的個案為例,說明媒體報導可能對觀者造成次級創傷,尤其是高度共感且與事件背景有關之族群。藥物治療與心理介入相輔相成,加上日常非藥物處方的調整,是幫助民眾從情緒風暴中復原的關鍵。

楊聰財舉一位幼兒園教師陳小姐(化名)的例子:她反覆接觸剴剴案相關新聞,包含兒童受虐的傷勢以及民眾的抗議聲浪等。引發強烈情緒反應。嚴重影響她在擔任教師時的狀況。

陳小姐發現自己在1週內便掉了2公斤,且經常下腹部絞痛、胃酸逆流。同時入睡困難,甚至有創傷性夢境,像是夢到虐童畫面。心理層面,也會憂心自己的學童遭遇類似情形,甚至對同事失去信任。且經常感到憂鬱、無力、內疚。

同時,陳小姐也變得經常因小事即發怒,甚至在課堂中落淚,影響教學表現。且有過度同理、無助感,持續陷入受害兒童家屬的痛苦中,感覺無法逃脫。睡眠與環境影響甚鉅,她變得於下班後無法放鬆,反覆滑手機看相關新聞與留言。且發生社交退縮,推掉與朋友的約會,不願見人,關閉社群帳號。

陳小姐在3月初就醫,診斷為急性壓力反應,合併焦慮與憂鬱情緒。當時楊聰財除了開抗焦慮與抗憂鬱之藥物,也開了胃藥與益生菌,治療壓力引發的腸胃道狀況。

同時由臨床心理師提供心理治療,包含有:

•創傷知情療法(Trauma-Informed Care):協助陳小姐辨識自己受新聞刺激產生的創傷反應,設定情緒界線與媒體接觸限制。

•認知行為治療(CBT):辨識「我無力改變社會就等於沒價值」等認知謬誤;重建個人角色價值與希望,例如:「我能好好照顧我班上的孩子,這就很重要」。

•正念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教導呼吸覺察、身體掃描,降低情緒泛濫;建立安全感與身心穩定性。

另外也由醫療團隊協助,安排非藥物處方介入,包含:每天30分鐘快走或瑜珈,幫助腦內啡釋放,減輕焦慮與壓力荷爾蒙。睡前遠離電子產品、不看相關新聞。使用芳療(如薰衣草精油)、溫水泡腳放鬆神經。

另外也有飲食調整,增加鎂、鋅、B群攝取,有助於神經系統穩定。最後則是鼓勵重新與信任朋友連結,安排輔導資源協助校內情緒支持。

經歷約8週整合性治療後,陳小姐逐漸恢復工作功能與生活節奏。她能與情緒保持適度距離,不再過度沉浸於新聞中的創傷情境,並開始規劃暑假參加兒童保護義工行動,以實際行動轉化情緒能量。

楊聰財表示,本案突顯了媒體報導可能對觀者造成次級創傷(secondary trauma),尤其是高度共感且與事件背景有關之族群(如幼教老師、家長)。藥物治療與心理介入相輔相成,加上日常非藥物處方的調整,是幫助民眾從情緒風暴中復原的關鍵。

19日剴剴案開庭,民眾聚集在臺北地院寶慶園區外,手持白花到場聲援。(資料照,記者陳志曲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健康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