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莉馨/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每天都一杯咖啡才能醒腦,假日滑了一整天的手機都嫌不夠,這樣算咖啡成癮、手機成癮嗎?諮商心理師蘇琮祺建議,先把做這件事情的「不良後果」跟「難以自控」抽出來,再分別以耐受性、戒斷性、強迫性與傷害性4個指標,來評估自己是否出現成癮現象,至於要診斷是否成癮,必須經過精神科醫師的專業診斷。
蘇琮祺在臉書專頁「蘇琮祺 諮商心理師」發文說明,根據《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概念,成癮障礙症(Addictive Disorders)目前分為2大類:
●物質相關:包括菸草、酒精、咖啡因、大麻、興奮劑、安眠藥、鎮靜劑、迷幻藥、吸入劑、鴉片等各類藥物。
●非物質相關:目前僅列入嗜賭症(Gambling Disorder)。
蘇琮祺提到,像網路成癮、性成癮、運動成癮或購物成癮等所謂的行為成癮(Behavioral Addictions),目前仍在等待更多研究證實其在生理與心理上的成癮性。如果你懷疑自己有成癮問題,建議先尋求專業醫療協助,進行完整的診斷和治療。
不良後果 對身心造成傷害
●傷害性(造成傷害):因使用某物質或進行某行為,對生理、心理、家庭、學校、職場或人際關係造成影響。
蘇琮祺舉例,如因沉迷於網路遊戲,導致課業成績大幅下滑、與家人爭吵頻繁,甚至出現睡眠不足的情況;或者長期酗酒,導致肝功能受損,情緒變得暴躁,與家人衝突不斷,甚至影響到工作表現。
難以自控 需要越來越多
●耐受性(越用越多):需要越來越多(時間、用量、頻率或強度),才能感到滿足或減輕不適。
蘇琮祺以遊戲與吃藥為例,原本玩2小時遊戲就夠,逐漸增加到4小時,甚至通宵才過癮,或加重藥物劑量才有感得注意。
●戒斷性(不用會痛苦):當無法進行該行為或停止使用該物質時,感到空虛、焦躁,甚至痛苦難耐。
蘇琮祺舉出2個生活中常見例子,像家長限制青少年使用手機後,孩子表現出極度不安,甚至情緒失控、與父母大吵;賭博成癮者被迫離開牌桌後,感到極度焦慮、坐立難安,甚至開始對家人咆哮或出現暴力舉動。
●強迫性(不用不行):明知道行為或物質帶來傷害,卻仍然無法控制,嘗試改變也無法成功。
蘇琮祺舉例,當小張發現自己熬夜打遊戲影響了身體健康,但即使嘗試設定鬧鐘或制定「戒遊戲計畫」,還是忍不住重回遊戲世界;或阿雪明知自己已經因為刷卡而負債累累,卻依然無法控制在看到促銷活動時的購物衝動,多次嘗試戒除仍以失敗告終,兩者都算是強迫性。
發現自己疑似有成癮怎麼辦?
蘇琮祺提醒,如果你發現自己有這些現象,特別是越用越多、不用會痛苦或不做不行,這時你可能真的上癮了。面對成癮的第一步,就是勇敢尋求專業協助,讓醫師或心理師為你進行全面評估和治療,才是最有效的解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