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育琪
台灣的生育率已成為世界倒數第一,中央及地方政府近年來紛紛推出各種方法催生,尤其以金錢方面的誘因為主,包括補助婚後孕前健康檢查、生育給付、生育津貼、育兒津貼、擴展托育機構等。然而,養兒育女的負擔不只是如此,在心理層面所能提供給育齡婦女的協助資源似乎仍不足夠,也較少被重視。
從備孕到產後 婦女身心皆承受極大壓力
其實無論是在備孕、懷孕、生產、產後,婦女都在不同階段承受極大的考驗,除了荷爾蒙的急遽變化造成身體不適,情緒的波動更會影響自己甚至初生嬰兒的安全,實在不可不去審慎看待。
勿輕忽產後情緒變化 需防幻覺、妄想等精神疾病
在這些階段的情緒變化之中,最常見但卻容易被忽略的可能是產後憂鬱症。若婦女在生產後持續超過7天出現悲傷、過度焦慮、過度害怕、因為情緒低落而常哭泣或是睡不好、過度自責、對未來感到沒有希望、自殺念頭等情況,極有可能是產後憂鬱症。嚴重者也可能出現產後精神病(出現幻覺、妄想),甚至有殺害嬰兒的風險。
切勿以「為母則強」勸導當事人 即時就醫是關鍵
目前實務上多半會由婦產科或是月子中心人員給予婦女填寫「愛丁堡產後憂鬱症評估量表」做為篩檢,並將高風險個案轉介至精神科尋求進一步治療。然而在篩檢及轉介過程中,不免有許多人沒得到適當的協助,或是周邊的人會用「為母則強」的觀念來勸導當事人儘快振作起來而未即時就醫,因而導致狀況越來越嚴重。
提供全面性心理健康資源 有助婦女喜迎新生命
在少子化儼然成為國安危機的台灣,除了用盡各種金錢策略以求提升每年的新生兒數量,或許提供更全方面的心理健康資源讓婦女能在孕前、孕期、孕後都得到協助,尤其產後憂鬱的診斷以及處理該更積極,讓婦女能以更穩固的身心狀態展開養育孩子的新生活,也許會是減緩少子化危機的另一種方式。(作者為精神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