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請見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台灣光罩(2338)執行長吳國精是台灣半導體業發展的先驅者之一,向來重視身體養生的他,從來不做健檢,4月初身體不適,赴醫院檢查得知罹患膽管癌,經治療後不治,於17日晚10點33分離世,享年75歲。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表示,膽管癌難醫又不好診斷,主要會造成膽汁排出出問題,出現如黃疸、茶色尿、灰白便、右上腹痛、皮膚癢、食慾不佳及體重下滑等情形。
錢政弘在臉書粉專「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發文解釋,膽管密集分布在肝臟裡,眾多小膽管匯集成較粗的膽管,肝的左右葉各有一條「肝內膽管」,兩條肝內膽管在肝臟下緣合併成較大的總膽管,往外離開肝臟就屬於「肝外膽管」,總膽管大約7到10公分長,進入胰臟後與胰管合併通往十二指腸,開口處稱為壺腹。肝臟製造的膽汁就是經小膽管、肝內膽管、肝外膽管,抵達十二指腸。至於膽囊,只是膽汁的休息站,時間到了依然會排到十二指腸。
依位置分肝內與肝外膽管癌
錢政弘指出,膽管癌依發生位置分為「肝內」和「肝外」,兩者臨床表現不太一樣。肝內膽管癌有78%是坨塊狀,此型用腹部超音波可見,但有16%是沿著膽管長,6%藏在膽管內,這2型用超音波就看不清;肝門部膽管和總膽管有大段被十二指腸和胰臟遮蔽,所以肝外膽管癌會被指腸內空氣也會干擾,因此不利超音波早期診斷,常等到癌細胞轉移肝,出現腫瘤才發現,更慘的是9成的膽管癌都屬肝外。而造成膽管癌的原因與病症如下:
錢政弘表示,膽管癌影響膽汁排出,易出現如「黃疸、茶色尿、灰白便」,不過要塞住腫瘤需有一定的大小,肝內膽管癌不會造成黃疸。懷疑膽道阻塞或黃疸可抽血驗膽色素和鹼性磷酸酶;「右上腹痛」較像結石引起,膽管癌痛通常感覺會是悶漲感;「皮膚癢」因為膽汁淤積所致,膽鹽沈積在皮膚上造成搔癢症,手掌和腳底最明顯;「食慾不佳,體重減輕」,膽汁無法排出會消化不良,營養吸收也會變差。
膽管癌9大危險因子勿輕忽
●膽管結石:包括肝內膽管結石和總膽管結石,都會增加膽管癌的風險, 尤其是肝內膽管結石常合併「肝膿瘍」,長期膽管發炎容易致癌,統計發現肝內膽管癌有5成到7成跟結石有關。
●膽結石(膽囊結石):膽結石是沒有直接造成膽管癌,畢竟造成膽囊癌的風險才比較大。不過膽結石的患者有10%同時會合併總膽管結石,罹癌的風險還是比較高。
●B型肝炎和C型肝炎:病毒性肝炎不只是會造成肝癌(肝細胞癌),也會增加膽管癌的風險,所以B肝、C肝帶原者除了檢測胎兒蛋白(肝癌)之外,偶爾也要驗一下膽管癌症指數。
●肝硬化:有肝硬化會增加10-27倍肝內膽管癌的風險。
●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病會增加7.4倍肝內膽管的風險,所以喝酒不只傷肝,也會傷膽管。
●有毒物質:肝臟主排毒,毒素會隨膽汁經膽管排出體外,工作中如經常接觸到有毒物質,例農藥、化學塑料、橡膠、印刷碳粉油漆等就容易致癌。
●抽菸:抽菸會增加膽管癌和壺腹癌,一天抽兩包就多2倍的機率。
●幽門桿菌感染:因果關係還不是很確定,目前認為幽門桿菌會促進癌細胞生長。
●糖尿病和含糖飲料:糖尿病會增加1.6倍風險。2019年瑞典的研究指出,每天喝兩杯以上的含糖飲料會增加1.8倍的膽管癌、2.2倍膽囊癌的風險。
看到膽管塞住需提高警覺
錢政弘提醒,40歲以上有肝病、膽結石或工作會接觸有毒物質的人,平時要留意小便顏色、抽血時留意膽色素、鹼性磷酸酶。或可加驗膽管癌症指數和癌症指數,以便早期發現。如看到膽管擴張代表膽管塞住,需提高警覺。可安排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抽血驗膽管癌指數以便診斷。
另外,錢政弘建議,少喝含糖飲料,膽結石患者別吃生食,注意飲食衛生,以免細菌或寄生蟲從十二指腸沿著膽管往上跑,造成膽囊、膽管,甚至是肝臟發炎化膿,長期膽管發炎會增加罹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