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莉馨/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在台灣,常見的問候語有你好、早安、午安,還有「呷飽未?」,不過你真的「吃飽」了嗎?心理諮商師蘇琮祺表示,吃飽可以透過物理、生理跟心理3層次來感受,想滿足3種吃飽,要掌握份量足、營養夠、慢慢吃。
蘇琮祺在臉書專頁「蘇琮祺 諮商心理師」發文說明,物理上的飽是胃被撐開的飽足感;生理上的飽,指的是食物的營養進入血液並讓血糖上升時,大腦飽食中樞就會發出訊號讓食慾降低,大約需要20-30分鐘大腦接收到生理上的飽足感;心理上的飽會讓你感受到愉悅和滿足,充分地享受食物可以幫助緩解情緒和紓解壓力,這時你所感受到的是一種滿足感。
份量足滿足物理的飽
蘇琮祺表示,如果你想要感到飽足時,可以選擇吃一些熱量密度較低,但體積較大的食物,例如蔬菜跟水果。這些食物含有大量的水分和纖維,能夠相對容易地填滿你的胃,讓你感覺到飽足,同時又不會攝取過多的熱量。例如吃一顆蘋果或一碗沙拉,會比一塊餅乾或一片吐司更能讓你在物理上感到飽足。
營養夠滿足生理的飽
蘇琮祺說,身體需要被提供足夠的營養,同時又不至於攝取過多熱量,可以選擇像全穀雜糧、豆腐或海鮮魚類,這些營養均衡的食物。這些原型態食物既能提供充足營養,也不會給身體過多的熱量。比如一份含有糙米、蔬菜水果和烤雞的餐點,就能夠讓你感到生理上的飽足。
慢慢吃滿足心理的飽
蘇琮祺說明,為了心理上的滿足,可以藉由放慢進食速度來享受食物。慢慢地品味食物,感受食物的味道和口感,讓身心與食物更好地連結在一起。像是花時間咀嚼每一口食物,享受食物所帶來的愉悅感,這樣就可以更好地滿足你的心理需求,同時避免過度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