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碧/台北報導〕外傳有藍營大咖「家暴」妻兒一事,醫師指出,研究顯示,家暴帶來的創傷確實會遺傳,甚至會改變基因,影響下一代,出現像肥胖等自我控制力差的行為。
三總研究副院長,也是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啟斌指出,我們很多的行為都是靠學習而來,如果父親從小就被祖父暴力相待,讓他在無形中學習到以暴力方式抒發壓力後,也會讓他因此耳濡目染,長大後也成為施暴者,而他所承受的創傷也會讓他的壓力荷爾蒙上升,產生肥胖等身心症狀。
葉啟斌進一步說明,當兒童受到虐待,輕則心理創傷,重則影響到DNA被改變,遺傳到下一代。像是在受虐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產生代謝、飲食障礙等問題,造成身體上的肥胖,而這樣的基因會被遺傳到下一代身上,心理方面的自閉、過動也都可能因為家暴代代相傳。
葉啟斌指出,受虐兒童不僅僅是「身體傷害」,像是父母不給孩子吃飯,忽略情感需求也都是一種心理創傷,例如小朋友畫畫後拿著作品想要給父母看,但照顧者若不予理會,就會忽略到孩子的情感需求,高敏感的兒童可能就會留下心理創傷,「不一定是重大事件,而是一連串的不良對待」。
葉啓斌表示,常見的家庭暴力有3類,分別是「來自家暴家庭的施暴者」、「低社經地位家庭」,以及「高壓力、高教育程度家庭」,但其實每個個案的故事都不同,不應用框架框住,像COVID-19疫情期間,就有些家庭因失業而待在家,有人可能有酗酒行為而發生家暴問題,所以整個大環境也會有影響,因此他一直主張「預防重於治療」,透過學校老師發現孩童異常狀況而通報,或是保姆、社工等方式查覺異常,相關單位及早介入處理。
面對高社經地位的家庭若發生家暴事件恐怕也因顧及顏面問題,不敢對外張揚,以致一直隱忍;對此,葉啟斌指出,這就需要受虐孩子周圍的大人多留意,並採取相關措施,因為這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發育,甚至他的下一代。
葉啟斌強調,施暴者可能也曾經是受虐者,所以也應給予相關心理治療等方式,避免同樣的事件一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