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原本個性開朗活潑的李先生去年秋天莫名出現情緒低落、失眠和食慾改變等症狀,也總覺得渾身不對勁,十分沮喪、無助,在家人的建議下就醫,被診斷出季節性情緒失調(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在接受抗憂鬱劑藥物治療,並搭配調整生活作息,增加日照等方式,李先生逐漸恢復好心情和正常的生活節奏。
季節轉換 可能誘失眠、憂鬱症
樂生療養院身心科醫師蕭銘宏指出,時序又將再次迎來季節的轉換期,人們往往會注意到許多身體上的變化,但少有人會留意到季節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事實上,季節轉換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成為誘發失眠或憂鬱症等身心疾病的因素。
蕭銘宏表示,李先生就醫時,神情看起來很沮喪和無助,生活充滿了陰鬱的色彩,,經過會談,發現李先生的症狀與季節性情緒失調有關,這是一種與季節變化相關的精神疾病,主要在秋、冬季節出現,雖然主要出現在高緯度的地區,但北台灣秋冬濕冷陰暗,也成為季節性情緒失調好發的區域。
缺乏日照 血清素降、褪黑激素增
根據研究,季節性情緒失調與環境光照和生理時鐘調節有關,在秋冬季節,日照時間減少,加上北台灣秋冬陰雨連綿的氣候,產生內分泌的失調,可能跟人體內的褪黑素分泌增加或血清素缺乏有關聯,這些生理變化可能導致心情低落、疲倦、食慾改變和睡眠問題等症狀的出現。
蕭銘宏指出,及早察覺憂鬱症相關症狀,並及時就醫,尋求專業協助是面對季節性情緒失調最重要的一步,治療方式有很多種,需經醫師會談評估後依個案各面向狀況的評估結果做最適合的安排。
抗憂鬱劑、適度運動、正向社交活動很重要
對於李先生,除了開立抗憂鬱劑及其他協助調整作息的藥物、安排定期的心理治療,並建議病患在白天多接觸自然光,如戶外散步或打開窗簾,以增加日照的暴露,幫助調整生理時鐘,減輕憂鬱和其他症狀。
李先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逐漸恢復心情和正常的生活節奏。蕭銘宏提醒,即使急性的憂鬱症狀改善後,仍應該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和適度的運動,以及與家人和朋友保持正向的聯繫,以減輕情緒失調或其他身心科疾病的復發風險。
蕭銘宏說季,節轉換對於某些人來說可能是一個艱難的時期,很容易引發精神疾病的發作。及早尋求專業幫助,如精神科醫師的評估和治療,是關鍵的一步。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維繫正向社交活動以及增加接觸自然光和搭配身心科的藥物及心理治療等干預措施,也可以幫助個體更好地應對季節性情緒失調,以免衍伸出社會心理等其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