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當長輩一到日落時,就變得煩躁、易怒、固執,甚至出現幻覺或妄想等行為,小心可能是失智了!胸腔暨重症專科黃軒表示,這種情況稱為「日落症候群」,是失智患者的表現之一,症狀包含煩躁不安、困惑和失去定向感、睡眠、行為等問題。建議維持穩定的日常節奏、確保充足的休息、在傍晚提供足夠的光線,以及減少過度刺激,有助改善。
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日落症候群(Sundowning)也翻譯為夕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目前被醫學歸類為與人體內部時間調節系統(生物鐘)的變化有關,也被認為是失智患者的表現之一,尤其是阿茲海默症的患者身上。只要一到日落時分,患者即會產生焦慮、煩躁、困惑或不安,甚至可能出現幻覺或妄想等症狀,不過此疾病的確切成因至今仍不明。
黃軒表示,日落症候群在長期照護機構中的發生率相對較高。根據不同的研究,此症狀發生率,在失智症患者中大約為20至50%之間。然而,在長期照護機構中,這個比率可能會更高。而部分研究顯示,在某些長期護理機構中,高達66%的失智症患者出現了日落症候群的症狀。
日落症候群5個症狀
1.煩躁或不安:患者可能變得更加焦慮、緊張和不安,尤其是在太陽下山後。他們可能會困惑,不知道現在是白天還是夜晚。
2.情緒變化:一些人可能會變得更加情緒化,包括變得煩燥、易怒或者哭泣。這種情緒變化可以突然發生,並且沒有明顯的原因。
3.困惑和失去定向感:患者可能會變得更加困惑,忘記他們在哪裡,甚至是他們是誰。他們也可能失去對時間的感覺,不知道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
4.睡眠問題:日落症候群可能會導致患者在晚上難以入睡或保持睡眠。他們可能在晚上醒來,並在白天感到疲倦。
5.行為問題:患者可能表現出類似幼兒的行為,例如固執、不合作或情緒失控。在嚴重的情況下,他們甚至可能變得暴力。
日落症候群可能的4原因
黃軒強調,儘管日落症候群仍未有明確的成因,不過也有許多理論和研究嘗試解釋此疾病。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生物時鐘變化:生物時鐘是人體的內部時間調節系統,負責維護覺醒和睡眠的循環。在失智症患者中,生物時鐘可能早就被破壞,使他們在日落時分,更容易感到混亂和煩躁。
●疲勞:長時間的覺醒可能會讓老患者感到疲憊,導致他們在日落時分,沒有體力了,會出現拒絕持續配合,而老人家就會出現煩躁和困惑的症狀。實際上,疲勞也可能會加重所有形式的失智症的症狀。
●光線變化:可能會導致生物鐘的變化,特別是在日落時分。失智症患者可能對光線變化更加敏感,導致他們在日落時分感到混亂和煩躁。
●過度刺激:在日間過度刺激的環境,可能會導致患者在晚上,更感到焦慮和煩躁。這可能包括噪音、活動或環境的變化等。
穩定日程安排、充足光線助改善
至於要如何改善日落症候群?黃軒建議,應穩定的日程安排、提供充足的光線、減少晚間的刺激、營養均衡的飲食、提供適當的日間活動、確保環境安全等。然而,以上所述的方法,並不是每一種方法對所有人都有效。每個人的情況都是獨特的,可能需要通過更多的實驗和調整,來找出未來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