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淑貞
「我最近感覺很憂鬱耶…」,「你阿,就是想太多,才會這麼憂鬱。就先不要多想這些事了…」
多數的人畏懼罹患心理疾病,似乎一旦感覺憂鬱、焦慮或者負面的感覺,就擔心自己的心理會生病、變得不正常。因此常採取的作法,就是想辦法消除、轉移這樣的感覺與情緒,或者最常聽見的就是如上的對話,勸告不要想太多。好像越想就會陷入憂鬱與焦慮的情緒深淵,而真的生病了。
否認、抑制情緒 無助心靈健康
然而從人的內在心理來說,單純消極否認與抑制焦慮與憂鬱的存在,並無法讓自己的心靈比較健康,真正來說,我們需要的是「情緒調節」功能的啟動。因為當我們為當下所擁有的情緒進行情緒調節,就能控制調整我們的情緒反應,並適切地反應出來。
情緒調節兩階段
我們進行所謂的情緒調節,其實是經過兩個階段。首先,我們需要先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接著,進入生理與心理的調節歷程。經過情緒調節並不保證擁有健康的心理,但經過情緒調節一定比否認或抑制的方式更能擁有健康的心理。
1.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
我們大部分的情緒很少是單純簡單的情緒:喜、怒、哀、樂所組成,而是有許多綜合在一起的複雜情緒,又或者一開始是一種情緒,接著引發更多不同的情緒。就算是中樂透的剎那,也會有興奮,以及不安、不可置信的複雜感覺;又或者經歷失去摯愛的悲傷,也可能會混合著生氣與痛苦的情緒。遇到許多事情都會引發我們有許多多樣的情緒,只要理解並接納這些情緒,都是有助於自我了解。
2.開啟情緒調節歷程
情緒的調節可分為生理的部分與心理部分。生理部分,情緒是有能量的,就像生氣時,會感覺身上有一股力量想要爆發;只要經過適當的能量釋放,比如運動、散步,讓自己逐漸恢復平穩。
而心理的部分,則與自我的功能有關,自我即是「為達適應外界所呈現自己的內在組織與功能」,包括自我的價值、自我的感覺、自我的肯定…,情緒調節就是透過自我來消化這些情緒,經過一段時間的消化、吸收、排放…,最後呈現了自我的情緒調節結果,可能心平氣和或者一笑置之,和緩了原來高漲或濃稠的情緒。
但不管如何,下次當憂鬱、焦慮或者負面情緒來襲時,我們都可以來嘗試看看,原來自己也是EQ高手。
(作者為安興精神科診所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