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特殊的孩子(如自閉症、亞斯伯格症、過動兒、智障兒等)因不善於說「不」或用言語表達抗議,若同學自以為好玩的遊戲是以捉弄特殊孩子為樂,恐讓特殊孩子身心受創嚴重;心理師提醒,「無心」的霸凌也是霸凌,而老師在第一時間的介入很重要,而如何讓霸凌者、被霸凌者以及目睹霸凌者知道在打鬧與霸凌之間不要越界,以及換位思考很重要。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王意中在新書《好痛,但能跟誰說?─陪伴自閉兒、亞斯兒等特殊孩子走出霸凌的傷》中指出,霸凌,不是孩子成長的必要生命經驗。沒有人有任何的權力可以霸凌任何人,也沒有人有任何的義務必須要遭受霸凌。所以我們不能再視若無睹,冷眼旁觀,否則這些孩子們將被推向一場又一場殘酷、痛苦、折磨的無盡深淵裡。因此他期待讓孩子們擺脫霸凌的糾纏,並積極達到預防霸凌的作用,讓特殊需求孩子們能夠順利融入每一個友善校園裡。
自閉兒被迫當麻糬 不知如何說不
王意中以一名自閉兒的遭遇為例指出,元元(化名)是一名自閉兒,有一天他的同學俊吉(化名)大聲叫囂叫同學們都騎到他的背上,還有人刻意捏了元元一把,元元大叫好痛,但沒有人理他,甚至同學像花生粉黏麻糬一樣,滾動得非常開心,卻沒有人注意到元元的不開心及不舒服,因為他沒有明顯地反抗,只是喃喃自語…。
但是元元回到家情緒十分激動,不時尖叫,咬著手臂還說:「痛痛…」,他的父母也不明就裡,不知問題所在,但是元元情緒一直很狂躁,但元元受限於口語表達限制,也不知如何告訴父母…。於是類似的場景一再出現
好玩和霸凌的分別 關鍵在於當事人的感受
當老師介入處理時,俊吉的反應是,他們只是和元元一起玩,大家都玩得很開心,元元也沒有說不要玩…;王意中表示,要區分到底孩子們是在玩或是霸凌?關鍵在於,玩、打鬧並不會對其中一方帶來心理或生理上的傷害與害怕。
以「花生粉黏麻糬」的遊戲來說,為什麼一直是讓自閉兒當麻糬?花生粉與麻糬的角色沒有輪流?是否有考慮過被迫當麻糬的人的感受?以及是否有考慮過自閉兒的特殊身心特質,對於被碰觸、過度親近時心裡的不舒服?
他提醒,「好玩」不能一廂情願,特別是對於被欺負的自閉兒來說,這一點都不好玩。讓霸凌者多一些思考。如果沒有覺察自己的所作所為,霸凌孩子的行為就不會有任何改變。
對於目睹霸凌的孩子來說,為自閉兒或其他特殊孩子來說,也需要十足的勇氣出聲制止,但這也需要有大人的支持。因為誰都不想讓自己成為下一個被霸凌的人。不過,王意中也提醒,當目睹霸凌的孩子選擇袖手旁觀時,霸凌者可能也會若無其事地繼續霸凌。
王意中強調,遏止霸凌絕對不是單一個人的責任。預防霸凌是所有人的責任,誰都不能置身事外,因為我們都可能成為下一個被霸凌的人。每個人都需要有這樣的態度,才能保護我們身旁相對弱勢的人。
反霸凌需一致性 阻止類似行為再發生
他認為,最好的方式,是讓所有的孩子們了解,當面對眼前的霸凌事件,大家可以採取一致的做法,例如大聲喝斥,居中介入,並立即告訴老師,讓霸凌者知難而退。當一個班級有兩個同學以上願意同時這麼做時,他相信目睹霸凌的孩子就會多了加倍的勇氣,這同時也能降低自己被霸凌的風險。
王意中也提醒,老師有義務保護告知者的個案資料,避免讓他成為下一個被霸凌的對象。在處理上,避免將目睹霸凌孩子的資料告訴霸凌者,以免讓目睹霸凌的孩子承擔被威脅及被霸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