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永成
糖尿病患低血糖的發生常與治療用藥過量與否、低血糖反應調節缺陷及自覺意識反應受損等有關。低血糖的症狀包括以下兩種。
●自律神經性症狀(neurogenic symptoms):冒汗、虛弱、心跳過快、心悸、顫動、緊張、飢餓、感覺異常等。
●中樞神經缺糖症狀(neuroglycopenic symptoms):頭暈、易怒、混亂、虛弱、嗜睡、發作、意識模糊、視覺障礙等。老年人和長期糖尿病患的低血糖症狀可能以中樞神經缺糖症狀為主,表示患者已發生嚴重低血糖,需要他人的協助。
肝、腎功能不佳與年長者 低血糖發生率較高
糖尿病的治療藥物以長效型磺醯脲類(如chlorpropamide)和胰島素導致低血糖的發生率較高。肝、腎功能不佳與年長者的病患發生低血糖的風險也較高;許多中草藥的成分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也可能引起低血糖。許多的研究結果顯示第2型糖尿病患,發生低血糖時會造成認知功能受損、增加失智症的風險、增加髖關節骨折的發生率等,另外認知功能的減退也會增加嚴重低血糖的風險。
避免嚴重低血糖 血糖控制先評估認知功能
低血糖的嚴重程度主要是以症狀的嚴重度來定義,並非以血糖值高低來區分。美國糖尿病學會照護指引將低血糖分為3個等級:第1級(54mg/dL≦血糖值<70mg/dL)、第2級(血糖值<54mg/dL)、第3級(嚴重低血糖,身體或意識上需他人協助才能處理的嚴重狀況)。如何避免發生嚴重的低血糖是最重要的考量點,在設定病患血糖控制目標時,先評估認知功能的狀態,如果認知功能衰退時,則適當放寬血糖控制範圍。
在開始使用促胰島素分泌劑(如Sulfonylurea)或胰島素時,最好從低劑量開始,然後再根據病人血糖數值控制的情形,逐步調高劑量。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α-Glucosidase Inhibitors)、雙胍類(biguanides)、DPP-4抑制劑 (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 DPP-4)、胰島素增敏劑(thiazolidinedione, TZD)、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製劑 (SGLT2 inhibitors),上述藥品單獨使用或合併使用較不會發生低血糖,但若合併促胰島素分泌劑或胰島素,則較有可能發生低血糖。
定期監測血糖 注意飲食、運動、胰島素劑量
對已知患有糖尿病患且自我血糖監測(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SMBG)的血糖值低於70mg/dl時,要特別留意低血糖症狀的發生。懷疑低血糖時,應立即檢測血糖,加以確認;若無法檢測血糖,則視同低血糖處置。意識清楚的病人,給予口服醣類15-20gm,例如葡萄糖片(粉)、方糖、含糖飲料或食物;意識不清的病人則給予靜脈注射20-50ml的50%葡萄糖液或肌肉注射升糖素0.5-1.0mg,病人意識恢復後,建議立即給予口服醣類。
SMBG的頻率須依照患者本身的健康狀況、使用的治療藥物、疾病控制狀態進行調整,最好能學習低血糖症狀的辨識和緊急處置,需注意事項包含飲食定時定量、定期監測血糖、適量運動、是否額外補充含醣食物、評估胰島素使用劑量、避免酗酒和空腹喝酒及檢視與用藥策略等。
當發生低血糖時,都需檢視相關危險因子,如因使用長效型磺醯脲類或胰島素藥物,則需注意是否會延長低血糖的時間,至少持續監測血糖24-48小時,考量是否需要調整治療藥物或血糖控制的目標。
(作者為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藥劑部藥師,本文取自《藥師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