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隨著健康意識抬頭,愈來愈多國人重視自我體重管理,然而在健身的人,該怎麽看待碳水化合物?對此,醫師提醒,足夠的碳水是幫助肌肉在訓練後修復的關鍵,如果運動後完全不攝取碳水,肝醣無法被補充外,吃下去的蛋白質幾乎會被直接當成熱量燒掉,因此他也分享運動前、中、後碳水攝取方法,並直呼「碳水不是萬惡淵藪」。
蘆洲愛林診所醫師林智葳在臉書粉專「型男權葳 Wei醫師~林智葳醫師」發文指出,米飯、麵包、手搖飲內的糖漿進到身體裡後,會被消化成葡萄糖和其它單醣,單醣經過胰島素作用後可以被送進細胞內,而碳水是身體能量系統的主力;理想的熱量組成為碳水50%、蛋白質30%、脂質20%,極低碳水的飲食非常危險,不建議在沒有醫療監督下貿然實行。
運動前不適合補充高GI飲食
林智葳表示,吃進食物後,食物裡的碳水會讓血糖升高,血糖竄升速度越快者,其升糖(GI)指數就越高;比較精緻、沒有膳食纖維的食物像是白吐司、精緻麵條等其GI值較高;地瓜、燕麥、糙米等較粗糧、纖維較多的食物則較低;GI值高的食物有個缺點,就是血糖會在短時間內極速上升又迅速回落(因瞬間高血糖造成後續的胰島素分泌效應),因此運動前不適合大量補充高GI食物,避免造成運動中低血糖風險。
烹調方式也會影響升糖指數
林智葳說,同樣食物也會因為烹調方式、溫度不同而影響GI值,例如白米飯若燉煮成較易入口的稀飯,其GI值就會升高、本來富含纖維的水果被打成汁後,變得更容易吸收,GI值也會明顯變高;剛烤完的地瓜熱呼呼更好入口消化,GI值也會比放久變冷的地瓜要高。
碳水不夠肌肉不易成長
林智葳強調,吃進去的碳水化合物除了供給身體所需熱量,多餘的碳水會被用兩種形式儲存在身體裡,分別是肝醣和脂肪,肝醣70%會被存在肌肉裡,隨時被動用來產生能量;肝醣沒有充飽的肌肉不會飽滿,很多人只重蛋白質卻沒有注意碳水的量,肌肉當然不會被充飽,但人體儲存的肝醣有限,成年男性大約500g就已達儲存極限,再剩餘的碳水就會無情地被轉化為脂肪。
林智葳建議,依飲食和訓練週期而定碳水量,如果以1名成年人且其體重處於穩定維持期時,每天碳水的建議量為3.5至5倍體重克數,像是以70公斤為例,每天就會攝取250至350克的碳水總量。
訓練前中後該怎麽吃碳水
●訓練前1至2小時:中低GI碳水,最好含有適量纖維延長運動中的飽足感,可以讓訓練中較有能量且不會突然低血糖,飲食像是御飯糰、地瓜、燕麥等。
●訓練中20至30分鐘:如果真的無法在訓練前1至2小時進食,會建議在運動時約20至30分鐘稍微補充葡萄糖飲料,維持穩定血糖為主。
●運動後30分鐘內:建議少量高GI食物,可以迅速補充肝醣,例如可以考慮300ml運動飲料、果汁、少量蛋糕等。
●運動後30分鐘後:中低GI飲食,搭配蛋白質、脂肪和其他營養素,訓練後是最重要的1餐,關乎肌肉修復與合成。
林智葳提醒,適量且足夠的碳水是幫助肌肉在辛苦訓練後修復的關鍵,剛訓練完後肌肉組織內的肝醣都被消耗殆盡,如果運動後完全不攝取碳水,肝醣無法被補充外,吃下去的珍貴蛋白質都幾乎會被直接當成熱量燒掉,非常不划算,且胰島素是肌肉合成的關鍵激素,身體沒有碳水,其胰島素分泌不足,增肌效果一定不會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