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許多父母仍在猶豫,是否要讓5-11歲孩子接種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苗。有醫師表示,因她的孩子是過敏兒,「長新冠」(Long-COVID-19)機率較高,因此決定讓孩子接種疫苗。她也提醒,台灣12歲以下肥胖及過重兒童德比例超過3成,居亞洲之冠,而肥胖是武肺重症因子之一,未來台灣兒童重症比例恐超過日韓。
湞媄診所院長王姿允在臉書粉專「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發文表示,4月中時,她對兒童疫苗持觀望態度,學校第一次發下的接種同意書,她也勾選了「不接種」。原因是擔心孩子2週內的副作用,且有無長期副作用尚未能確定,加上孩子重症機率較低。
她原本心想:「既然mRNA疫苗有疑慮,那儘量做好防護措施,讓小孩不要染疫就好。」但看到學校目前幾乎是無限期停課,孩子的班級陸續出現數位確診者,發現病毒傳染力太高,除非孩子足不出戶,不然幾乎不可能「一輩子不染疫」。
因此與其染疫後獲得抗體,王姿允選擇讓孩子接種疫苗以獲得抗體。她表示,這個決定的改變也來自以下科學數據的觀察。
●台灣的重症併腦炎的比例太高
目前國內29例兒童重症,其中有15人出現腦炎的症狀,而有5人因腦炎死亡,腦炎發生的機率據統計有萬分之一,遠高於國外,跟鄰近的香港的數值比較近似,推測跟地域性基因有關。
●染疫發生心肌炎機率比打疫苗更高
美國CDC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19日,已有8,674,378名兒童重症孩童施打輝瑞兒童疫苗,其中有12例孩童罹患心肌炎,疫苗造成心肌炎的機率才百萬分之一,但染疫後心肌炎的機率可高達千分之一,染疫得心肌炎的機率遠遠超過疫苗的副作用發生機率。
●就算無症狀或輕症也難避免長新冠的產生
目前兒童確診兩大後遺症:多重器官發炎症候群(MIS-C)、長期新冠肺炎症候群(簡稱長新冠)。前者在確診後2-4週後發生,可能導致心、肝、腦等重要器官的破壞,死亡率約1.8 %。
「長新冠」症狀更多元,在染疫後3個月內出現,症狀可達12週以上,影響兒童的身體、心理或社會活動。疲累、注意力不集中、頭痛、失眠、呼吸困難、記憶力衰退以及精神障礙等症狀,對成長跟學習的影響甚大。
綜合研究顯示,只要有感染,就算是無症狀或輕症,平均高達10%,也就是十個孩童中有一個會在確診的未來數月中因持續「長新冠」症狀而不適,而且其中有10-20%可能無法自行痊癒。
以香港為例,至今有超過30名染疫兒童出現多系統發炎綜合症,其中半數需進入加護病房,該病症可影響心臟、肝臟及腦部,或會造成永久性損害,而長新冠的比例也有10%。
●台灣兒童可能有高機率得到長新冠
台灣的過敏兒高達10-50%,是亞洲之冠,其中鼻炎45%、異位性皮膚炎10%,氣喘約佔20%。俄羅斯研究發現,有過敏史的兒童更易有「長新冠」,機轉尚待證實,推測可能跟過敏兒的人體白細胞失衡、腸漏症造成病毒顆粒持續在血液中影響和發炎有關。
研究顯示,雖然疫苗無法完全預防「長新冠」,但能降低12.8-15%的成人「長新冠」發生風險。目前「長新冠」未有確切的治療方式。
●台灣潛在有中重症兒童的機率居亞洲之冠
王姿允提醒,很多人注意的危險因子是免疫不全或先天異常,卻忘了潛在疾病危險因子包括:「肥胖、氣喘/慢性肺部疾病」。台灣的12歲以下肥胖及過重的兒童比例高達31.3%,目前居亞洲之冠。
身為兒童肥胖、過敏比例的「雙冠王」的台灣,隨著兒童染疫數增加,未來中重症跟「長新冠」的比例可能超過日本、韓國,不可不慎。
王姿允指出,因她的孩子有過敏體質,未來「長新冠」、重症風險較高,因此選擇施打疫苗。
王姿允表示,沒有人希望孩子染疫,但若無可避免總是得兩者擇一,這是她從觀望到施打疫苗的心路歷程,給大家參考。不管最後大家要不要打疫苗,她也希望能彼此尊重,也希望孩子們都能平安順利地度過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