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來市面上出現「可可豆殼茶」、「咖啡葉茶」等,將農作物原本不會食用甚至丟棄的部位加工食用。食藥署提醒,須經安全評估,確定食用不致造成健康危害。
食藥署表示,近年來新興或是利用非傳統供食部位的原料越來越多,像是可可豆殼就是可可豆在製成可可或巧克力產品的處理過程中,產生出來的農業副產物,在可可豆烘焙前或烘焙後,就會與胚芽一起移除,一般人不會特別吃額外分離取出的可可豆殼,與一般飲食常見的可可豆或巧克力製品不同。此外,「咖啡葉」與咖啡樹傳統會食用的部位咖啡豆也不一樣,國人也沒有食用的歷史經驗。
衛福部訂有「非傳統性食品原料申請作業指引」,供有需求者提出申請,並規範非傳統性食品原料的定義、審查機制、申請程序及申請者應提供的相關資料,運用風險評估的原則與程序,以科學證據進行審慎評估,詳細資訊可至網站查閱。
食藥署指出,透過「非傳統性食品原料申請作業指引」的評估及審查程序,確認可可豆殼、咖啡葉的食用安全性後,衛福部已陸續預告相關使用限制及標示規定草案,未來草案正式施行後,符合規定的可可豆殼及咖啡葉就可以製成茶包,或是將沖泡後的茶湯作為液態飲料供消費者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