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 2024-04-22 13:29

    健康網》別讓驚喜變驚嚇 心理師:「為伴侶付出」前先想想

    葉立斌/核稿編輯在風光結婚後,婚後的溝通對很多人來說是難題。近日在PTT有位女性分享自己與丈夫在美國就業與結婚並且有生小孩;丈夫覺得女主角對住在美國不大喜歡,雙方甚至常有語言暴力。諮商心理師陳家維(瑪那熊)表示,不少人在愛情或婚姻中會想要「為伴侶付出」,但有時會反而被潑冷水。他建議盡量觀察伴侶的需求

  • 2024-04-07 22:14

    健康網》全家共餐有益兒童未來發展 研究:一週至少3到4次

    劉力仁/核稿編輯全家大小一起用餐幸福又溫馨。一篇國外研究也指出,每週至少一起吃3到4次晚餐對兒童發育有正面影響,並且與兒童超重和肥胖、藥物濫用、青少年懷孕、憂鬱和飲食失調的發生率較低有關;也會擁有更高的自尊心、更好的學業成績。且家庭聚餐通常會準備蔬果等較具營養價值的食物,可以幫助兒童與成人學會喜歡各

  • 2024-03-22 21:16

    健康網》男性必讀 心理師授6招:搖身變「夢想男友」

    羅碧/核稿編輯三月春暖花開,是一個溫柔而美好的月份,也是感情快速升溫的季節,該如何做能增進彼此情感,並讓對方也從中感受到你絕佳的心意,成為「夢想男友」呢?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所長蔡百祥表示,首先先了解自身的優與劣勢,找到合適的對象,掌握6大招,包括:細心關懷、主動參與、表達支持、深度溝通、尊重個人空

  • 2024-03-18 05:30

    親人罹患思覺失調症 「悲傷」反應讓家屬難接受

    悲傷5階段是1970年代提出的假說,其中包含:「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及「接受」。在醫療場域中,不僅失去親人會感受到悲傷。思覺失調患者的家屬在面對家屬罹病事實時,也會有悲傷反應出現。從否認到接受 歷經5階段63歲的英亞(化名)育有3名子女。家庭關係融洽,子女相當有成就,其中2位也是

  • 2024-03-17 05:30

    生小孩沒共識 新婚夫妻找上心理師

    阿惠和阿偉是一對30歲左右、剛結婚半年的夫妻;因為年紀也差不多到了該生小孩的年紀,在今年過年時,阿偉的媽媽就詢問阿偉和阿惠何時要生小孩?阿惠當下回答還沒那麼快,再2、3年吧!阿偉感到有點驚訝,因為他從來不知道阿惠現在沒有想生小孩,也因此發現阿惠有在服用避孕藥。

  • 2024-03-05 21:07

    健康網》孩子愛唱反調 喜歡說「不」? 心理師教家長5招穩情緒

    羅碧/核稿編輯「我不要」這是每天常聽的台詞嗎?小孩愛說「不」,真讓人生氣!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所長蔡百祥表示,孩子大概在3歲起慢慢地學習獨立,產生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因此當孩子說「不」時,家長應抱持同理心、冷靜、安慰孩子的心態,並避免反覆向孩子講道理,保持「不要預設立場」的方式,等待孩子冷靜,再進行

  • 2024-02-20 21:14

    健康網》「算了」比失望更嚴重! 6問題檢視婚姻健康度

    沈莉馨/核稿編輯婚姻關係中,從一次次的耐心溝通,漸漸地出現「算了,反正他也不會改」的念頭?台北同伴心理諮商所所長余佳容提醒,「算了」其實比失望更嚴重,若是出現觀念落差且溝通困難、單一方出現離婚念頭、僵持關係不會處理、對另一半有長期情緒不滿、時常爭吵,或是出現信任危機時,建議嘗試婚姻諮商,改善婚姻關係

  • 2024-01-20 16:54

    健康網》越吵越兇怎麼辦? 心理師授「技巧性離開」3步驟

    沈莉馨/核稿編輯每次和身邊的人吵架,事情都還沒解決,反倒越吵越兇,最終不歡而散怎麼辦?同伴心理諮商所所長余佳容表示,當雙方吵架吵得面紅耳赤時,其中一方應先「離開現場」,待雙方理智恢復再溝通,然而「有技巧性地離開」才不會讓人更生氣,步驟應先表達自己的狀態與感受,再表達離開的需求,最後承諾會再回來溝通。

  • 2023-12-06 12:05

    健康網》吵架吵不停? 用對的溝通讓愛情更長久

    「你不要總是亂發脾氣好不好?」在伴侶溝通中我們多多少少有聽過這句,心理師余佳容分享,不攻擊、不批判的陳述感受很重要,並試著將感受具體化,用同理心與情境等方式幫助對方理解。試著多傾聽對方的回饋、感受,減少攻擊與迴避,一些輕柔的肢體互動、眼神接觸都能傳遞感受,讓表達情緒不再淪為亂發脾氣。

  • 2023-12-01 20:35

    健康網》維持家庭靠「穩定情緒再溝通」! 心理師授3招破解障礙

    俗話說:「家是永遠的避風港」,但享受家庭帶來的安全感同時,卻容易因為溝通障礙,無意間傷害到最親的家人。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所長蔡百祥提到,若想維持家庭關係應掌握穩定情緒再溝通的原則,以免影響表達。在溝通時,應明確表達、減少誤解,確保訊息準確傳遞,並透過家庭會議,有助於溝通、理解和合作。

  • 2023-11-19 11:15

    健康網》復健時要做這3事! 醫:「保持活動」助維持治療效果

    復健科的治療過程中,「復健」是常見的療程。對於即將開始復健的病患,應做到哪些事?對此,新北板橋原力復健診所主治醫師王竣平表示,「積極參與和溝通」、「遵循治療計劃」及「自我照護和保持活動」這3件事很重要。他提醒,保持活動有助於維持治療效果,並預防康復後的再次受傷。

  • 2023-11-19 05:30

    健康聚寶盆》導尿管照護 情緒支持同等重要

    一名83歲的老先生因排尿問題急需醫療幫助。醫師插入導尿管,但回家後,誤拔導致尿道受損、大出血,緊急入院治療,造成他極大痛苦,也帶給家人照顧上的壓力。使用導尿管可能是一項重要的醫療措施,為了確保患者的健康和舒適,以下是一些關於導尿管的重要建議。

  • 2023-11-05 13:59

    健康網》男人如何適應當爸爸 國健署3建議:多向外求助

    大家或許常聽說「當了父母,才知道如何當父母」。爸爸這個身分很難用簡單的語言,來道盡其中的甘苦酸甜,在真正成為父親之後,才能更深層體認到對家庭及孩子的愛、責任與義務。國健署孕產婦關懷中心在官網表示,夫妻就像一個團隊,共同照顧、教養子女,在過程中難免有爭執,但夫妻雙方應互相支持、積極溝通、包容互補,讓孩

  • 2023-11-02 19:38

    健康網》衝突下的話語往往傷人 心理師授非暴力溝通7要點

    人生中總是會遇到不同的衝突,在溝通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為情緒性字眼,而影響雙方的感情。台北市同伴心理諮商所所長余佳容表示,在溝通時,可利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進行,在過程中客觀描述感受、表達自身情感,提出自身請求的同時,也需傾聽對方需求,藉此尋找雙方共同點,促進相互理解。此外,切勿批評和指責,以免引發防禦

  • 2023-10-30 17:54

    護師真情記事》奇美醫樹林院區護師馮月香:病人顧到最好是我的使命

    奇美醫院樹林院區護理師馮月香服務迄今已25年,個性冷靜沉著、抗壓性高、觀察力好,上班時,她除了觀察病人的狀況,也花許多時間和醫療團隊及病人、家屬溝通,病人要轉介時,協助尋找適合的後續安排。馮月香說,「將病人照顧到最好的狀況,就是我的使命。」

  • 2023-09-25 18:15

    健康網》該不該氣切是選項不是建議! 醫推醫病共享決策

    面對疾病引起重症需要靠呼吸器時,在醫療現場當下,醫生建議插管的患者要做氣切,對很多家屬來說,要不要簽同意書是一個相當困難決定。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表示,醫師如果是用「建議」的方式,無論家屬是同意或不同意,事後都有可能發生「早知道就」而感到「內疚自責」。因此這時需要進行醫病共享決策(SDM

  • 2023-09-19 14:49

    衰老訊號 國健署:這「2力」異常率最高

    老化是人生必經過程,但及早介入預防可延緩身體功能衰退,避免失能發生,國民健康署推出「長者量六力」服務,評估「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情緒)」等6項指標,最新統計發現,在19.2萬名長者當中,「視力、聽力」異常率較高,國健署提醒,可透過輔具或環境改善視力及聽力,並定期健檢,延緩老化才能提升

  • 2023-08-16 19:05

    健康網》陪伴孩子面對霸凌! 心理師授家長6法則

    無論是現實或網路上的霸凌,都會使得孩子產生焦慮和憂鬱,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所長蔡百祥表示,霸凌可能增加偏執和思考雜亂或缺乏條理的風險,但只要提供適當幫助,像是建立良好溝通、教導應對霸凌,並鼓勵孩子參與活動找回自信,同時在一旁支持及教育孩子,有機會在5年後,讓霸凌的影響慢慢消失。

  • 2023-08-12 09:46

    陽明交大嶄新角度研究麻醉下腦部反應 成功發表於國際期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生、台東馬偕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王資竣,使用台灣原創的穿戴式腦波儀,分析病患在麻醉狀態下腦部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研究以嶄新角度描述麻醉下腦區間的溝通,會因疼痛刺激而產生特定的變化,為麻醉監測的安全和精確性提供未來的方向,近期將發表於麻醉領域知名的國際期刊《Anesthes

  • 2023-08-09 16:51

    愛女患嚴重聽損 中壢暖警爸為聽障者爭取電子耳權益

    桃園市中壢警分局警備隊警員郭子鳴,因女兒出生後被診斷為雙耳嚴重聽損,他除安排孩子接受電子耳植入手術,與台灣手語翻譯協會合作,全家一起參加手語學習團體,期盼增加與女兒溝通的方式,為了預防女兒學習及人際關係遭受阻礙,同時參與教育及公眾事務團體,促成教育部和衛生福利部出版手語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