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 2024-03-27 10:00

    減緩神經退化性疾病 南投醫院:「地中海飲食型態」有用

    南投縣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全縣總人口數20.98%為「超高齡社會」,隨著人口逐漸老化,危害中老年族群健康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除了大家熟知的失智症之外,帕金森氏症也不容小覷,惟有些營養成分是可保護神經並減緩神經退化,降低罹患許多慢性疾病的風險,衛福部南投醫院營養師特別提出健康飲食指南供大家參考。

  • 2024-03-25 11:28

    香菸氣膠恐加劇帕金森氏症病程 中山大學研究登國際期刊

    帕金森氏症家族病史族群應遠離二手菸環境!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研究發現,香菸燃燒時,煙霧中的氣膠懸浮微粒有逾8成為粒徑小於1微米的超細懸浮微粒(PM1),對健康危害甚鉅,恐加劇帕金森氏症病程發展,成果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ACS化學神經科學(ACS Chemical Neuroscience)。

  • 2024-03-23 10:58

    健康網》顧好腸道成「帕金森氏症」救星! 吃「這」減少神經退化

    羅碧/核稿編輯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帕金森氏症更是第2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台北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引述國外研究指出,增加腸道細菌代謝物可能是治療帕金森症的潛在方法之一,其中短鏈脂肪酸便是一種腸道細菌代謝物,雖無法直接從食物中獲取足夠短鏈脂肪酸,但能透過增加飲食中的纖維量,像是水果、蔬菜、

  • 2024-02-21 20:25

    健康網》嘔吐腹脹是胃在喊罷工! 醫揭「這些人」要當心胃輕癱

    羅碧/核稿編輯大家都知道吃太飽,會導致胃腸消化不良,但若出現噁心、嘔吐、腹脹、食慾下降等症狀時,小心是胃輕癱。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內視鏡室主任詹宜學醫師表示,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帕金森氏症、腦中風等疾病都可能造成胃輕癱。預防方面,他建議應少量多餐、避免吃飽就躺平、控制好血糖、做適量運動。

  • 2023-12-14 08:30

    健康網》吃出年輕大腦! 營養師授「麥得飲食 」預防失智

    失智症怎麼延緩?營養師劉于慈分享,大腦老化一部份和吃精緻澱粉、加工食品、喝酒相關,也可能和老年人營養不良有關,「麥得飲食法」是每天至少3份全穀類+2份蔬菜+1杯葡萄酒(原先無飲酒習慣者不用);每周建議雞鴨禽肉等蛋白質2次、魚1次、豆類3次,多補充莓果和堅果的攝取;而料理用油以橄欖油為主。若能改變一部

  • 2023-11-29 11:19

    健康網》量身打造個人照護計劃! 居家醫療怎麼申請?

    居家醫療是什麼?中醫師林本庭分享,患者往往因為行動不便而沒辦法固定就醫(如:中風、失智),這類情況可請醫生到宅評估。申請資格包括,居住在「家」中、巴氏量表小於60分、經醫師評估有明確的醫療需求。只要搜尋「居家醫療整合照護特約醫事機構查詢」網頁,尋找住家附近有參與的醫療院所,就可與該院所洽詢申請辦法。

  • 2023-11-21 11:56

    79歲翁跌倒後講話疑似腦中風 竟是慢性硬腦膜下腔血腫惹禍

    79歲張先生患有輕度失智,日前走路跌倒後,家人發現行走無力情況日益嚴重,入住安養中心不到1週,變得嗜睡、講話緩慢詞不達意,疑似腦中風,經送醫檢查,發現其大腦硬腦膜下腔堆積血水並壓迫腦部,為「慢性硬腦膜下腔血腫」,經手術將血水導出後,神智已回復正常,連下肢無力情況也大幅改善。

  • 2023-11-16 05:30

    表情減少撲克臉 帕金森氏症上身

    太平區69歲游先生退休後保持運動及出門社交習慣,本月感到全身沒力不愛出門,早上刷牙發現臉部表情減少,有「撲克臉」徵兆,由家人陪同前往長安醫院神經內科求診,經電腦斷層掃描,診斷罹患早期帕金森氏症,服藥控制,避免病情惡化。游先生最近數週來,家人發現外面陽光普照,他也賴床不願出門,吃飯要叫好幾次,拿筷子不

  • 2023-11-15 15:38

    6旬男表情減少出現「撲克臉」就醫確診帕金森氏症

    太平區69歲游先生退休後保持運動及出門社交習慣,本月感到全身沒力不愛出門,早上刷牙發現臉部表情減少有「撲克臉」徵兆,由家人陪同前往長安醫院神經內科求診,經電腦斷層掃描診斷罹患早期帕金森氏症,服藥控制避免病情惡化。游先生經常在社區活動與鄰居打招呼,數週以來,家人發現既使陽光普照也賴床不願出門,吃飯要叫

  • 2023-11-08 05:30

    全球首例》脊髓植入電極 帕金森氏症患者重新走路

    帕金森氏症治療出現重大突破!患病約30年的法國62歲患者馬可,在接受瑞士研究團隊設計的療法,把電極植入脊髓後,恢復近乎常人般的行走能力,寫下醫學先例。脊髓關鍵點植入「神經義肢」由外科醫師布羅克和神經科學家庫爾蒂納率領的瑞士研究團隊,把被稱為「神經義肢」(Neuroprosthetics)的繁複電極系

  • 2023-11-07 05:30

    免疫失調體虛 「外泌體」助緩解症狀

    35歲林男去年感染新冠肺炎免疫力嚴重失調,黃疸指數高達10以上(正常值是1),加上本身有先天罕病 Kloppel Treone 症,毛細血管畸形,以及長期洗腎,不斷出現喘、嚴重貧血、黃疸等症狀,身體非常虛弱;醫生以外泌體治療,細胞治療修復大約兩個月,原本面臨生死交關的林男,不適症狀改善,黃疸指數也恢

  • 2023-11-06 10:55

    鬼門關走一回 外泌體助35歲男性病患緩解症狀

    35歲的林姓男病患,去年因為感染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導致免疫力嚴重失調,黃疸指數高達10以上(正常值是1),加上本身有先天罕病 Kloppel Treone 症,毛細血管畸形,以及長期洗腎,不斷出現喘、嚴重貧血、黃疸等症狀,身體非常虛弱。

  • 2023-11-05 16:58

    台灣腦庫可納150個腦 捐贈大腦要剖半切片急凍、存放最長50年

    台灣腦庫(台大醫學院台灣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今(5)日揭牌,主要蒐集民眾往生後捐出的大腦,可望促進研究開發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疾病藥物。台大醫學院教授李立仁說明,捐贈大腦要剖半,一半泡福馬林進行病理診斷,另一半則分區徒手切片急凍,未來提供研究人員使用,初期腦庫低溫容量可達150個腦。

  • 2023-11-05 14:45

    要為失智症等疾病解謎! 台灣腦庫今揭牌成立!

    台灣腦庫(台大醫學院台灣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今日揭牌,主要蒐集民眾往生後捐出的腦神經組織,作為研發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疾病藥物的基石,初期容量可達150個腦,行政院長陳建仁出席致詞期許變成亞洲很重要的腦的學術研究機構,讓世界看見台灣;衛福部長薛瑞元也承諾每年會撥款支持營運。

  • 2023-10-24 16:16

    免等病床!奇美醫院急診轉介居家醫療 年長病人免奔波

    83歲婦人患有帕金森氏症,因走路不穩跌倒導致骨盆骨折,就連坐起來都十分痛苦,由於病人年事已高,決定返家休養不住院,急診醫師考慮她的行動不便,將醫療送到家,親自到病人家中提供專業評估和治療,並進行康復指導,減少病人和家屬奔波之苦。奇美醫院表示,台灣每年約有150萬老年人口到急診就醫,其中需住院的約有1

  • 2023-10-11 21:02

    健康網》3招對抗失眠比藥物有效! 醫都用「放鬆訓練」來快速入睡

    失眠真的好困擾!翻來翻去都睡不著,到底有什麼方法能夠入睡?對此,義大醫院減重中心、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昱彰分享,在使用藥物前,建議透過3招,像是:注意睡眠衛生及放鬆訓練等,這些事都比藥物有效,他就是用放鬆訓練來快速入睡,他舉例,睡覺時,將肩膀靠近耳朵,從1數到10後,再放鬆,重複數到10,接著

  • 2023-10-04 10:10

    新加坡研究:每天2杯咖啡 帕金森氏症風險少8倍

    新加坡國家神經科學研究所(NNI)專家的最新研究發現,帶有帕金森氏症(PD)亞洲遺傳因子的人士,若能每天來2杯羅布斯塔咖啡豆製成的新加坡傳統咖啡kopi,患病風險可減少3到7倍。PD是全球成長最快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為影響新加坡人的4大神經系統疾病之一,當地總人口不到600萬卻有逾8000名PD患者,

  • 2023-07-20 15:54

    手出現數鈔票動作、下巴顫抖 醫:可能患帕金森氏症

    台東70歲陳女士在合唱團公演前排練時,出現雙手顫抖以及難以站立的情形,因而就醫。台東馬偕醫院神經科醫師方大瑋安排她接受多巴胺轉運體掃描,確認有明顯不對稱多巴胺神經元活性低下狀況,為典型帕金森氏症。藥物治療後,個案的動作障礙已逐漸改善。方大瑋說,帕金森氏症的盛行率每10萬人口約有300人,但花東老人人

  • 2023-07-20 05:30

    每年4萬人中風失能 醫:把握6個月黃金復健期

    國內近120萬名身心障礙者中,高達一半為18至64歲正值生產力巔峰的青、中壯年。醫界指出,腦神經疾病是常見失能成因,尤其以腦中風為主,提醒民眾若把握腦中風後6個月內的黃金期積極復健,中重度患者約5成可望轉至輕度、能夠具備自理生活能力,呼籲不要輕易放棄。

  • 2023-07-19 14:15

    120萬失能者一半是青中壯年 醫:腦神經疾病是常見成因

    國內缺工問題引發關注,而近120萬名身心障礙者中,高達一半正是18至64歲正值生產力巔峰的青、中壯年。醫界指出,腦神經疾病是常見失能成因,尤其以腦中風為主,每年腦中風增加4萬多名失能人口,提醒民眾若把握腦中風後6個月內的黃金期積極復健,中重度患者約5成可望減至輕度、能夠具備自理生活能力,呼籲不要輕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