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 2024-04-14 19:12

    健康網》乳房X光攝影減少41%死亡率 國健署呼籲「這些人」快做!

    葉立斌/核稿編輯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乳癌是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名,死亡率排第3名癌症,建議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級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且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的婦女,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研究顯示乳房X光攝影可降低30%晚期乳

  • 2024-04-11 15:53

    健康網》她兩顆巧克力囊腫長逾10公分 抽出800cc陳年月經血

    沈莉馨/核稿編輯一名長年僑居泰國的熟女,有嚴重子宮肌腺症和雙側卵巢各有超過10公分的巧克力囊腫,經由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鄭丞傑進行手術,從巧克力囊腫抽出800cc陳年月經血,並用微波刀子宮肌腺症消融手術保住子宮。鄭丞傑提醒,遇到疾病別拖延,否則會很難收拾,且罹患巧克力囊腫,有0.7%的機會變成卵巢癌

  • 2024-04-08 10:15

    急喘肺積水 竟是卵巢和輸卵管長癌腫瘤

    台中一名78歲阿嬤急喘送醫發現右肺嚴重積水,檢查驗出有轉移性癌細胞,進一步正子電腦斷層造影找出癌症源頭在骨盆腔,診斷罹患卵巢癌及輸卵管癌,擒敵必先擒王,手術摘除接受化療後,恢復情形良好。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核子醫學科主任楊朝瑋表示,這名患者右肺嚴重積水,抽出積水化驗後有惡性癌細胞,初步判斷是轉移到肺部的

  • 2024-03-13 20:14

    健康網》未生育是婦癌危險因子? 「這藥」降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發生

    羅碧/核稿編輯口服避孕藥除了事前避孕外,還能降低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發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柏廷表示,若是體內有過多雌激素,可能會讓婦癌發生,因此未生育成了婦癌的危險因子,建議服用口服避孕藥,其含有的荷爾蒙,可達保護作用,減少癌症發生; 但是曾經得過乳癌、婦癌的族群是不能使用避孕藥

  • 2024-02-06 17:36

    癌友福音!健保給付NGS定案 19癌3方案每年受惠逾3萬人

    健保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討論多時,可作為評估癌症用藥或骨髓移植,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今(6)日專家會議初步定案,實體癌適用14類癌症、血液腫瘤適用5類癌症,分成3種定額給付方案,給付1萬點至3萬點(採浮動點值,每點約0.9元至0.98元),民眾可再視個人狀況補差額擴增檢測位點,預估每年

  • 2024-01-21 16:12

    健保給付NGS檢測最快5月上路 今年經費估6至10億元

    健保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討論多時,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今(21)日出席台灣精準醫學學會活動時說明,目前規劃19種癌別,於癌症確診或二、三線治療失敗後檢測,各癌別適用時機不同,待專家取得共識決定,但單一癌別終身給付一次,今年經費預估6至10億元,最快5月上路。

  • 2023-12-06 05:30

    化療後喘咳 竟隱球菌侵肺開洞

    65歲王姓婦人因卵巢癌接受化療,但治療1個多月後,卻出現喘咳症狀,原以為只是感冒,但症狀加劇,連呼吸都困難,趕緊安排住院檢查,經會診感染科醫師後,發現肺部X光「右肺葉竟開了1個洞」,因患者免疫力不佳,安排抽血檢驗後證實遭「隱球菌」侵犯,所幸配合化療用藥半年後總算恢復正常。

  • 2023-11-26 16:37

    胖真要命!研究顯示:BMI越高 罹癌風險越高

    新研究將癌症的元兇,指向了肥胖問題,顯示無論是否患有其他心臟代謝疾病,更高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都與更高的癌症風險有關。但在心血管疾病的情況下,BMI升高導致相關的癌症風險上升程度尤甚,這突顯了這些人群更需預防肥胖以降低罹癌風險。

  • 2023-11-20 14:00

    健康網》對抗乳癌不害怕! 營養師:做這件事提高存活率

    罹患乳癌後,想要有更好的存活率或治療結果該怎麼做?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表示,除均衡飲食、多運動外,體重也要控制,因為據研究顯示,在診斷前後都保持健康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與乳癌存活率之間存在關聯。而超重或肥胖,會增加患腸癌、子宮癌(子宮內膜癌)、食道癌、腎癌、胰臟癌、卵巢癌、膽囊癌和停經後乳癌等8

  • 2023-11-17 20:14

    今盤點11種癌別 健保署曝NGS納保方向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為新一代檢測異常細胞基因變化的方式,醫師可就檢查結果選擇可用的標靶藥物,提升癌症治療效果,健保署今(17日)盤點11種癌別NGS納入健保方案,署長石崇良表示,將優先針對「有對應藥物且已有健保給付」的NGS檢驗納保,初估約有30幾個基因位點,其餘細節將於12月下旬會議討論,相關

  • 2023-10-23 10:44

    新手媽咪輕鬆餵母奶「三步驟」 兼談餵母乳好處多:有助產後瘦身

    30歲的新手媽咪,生產後奶量一直很少,想要親餵寶寶,但是寶寶都不想吸奶,常常母嬰大戰,搞得媽媽累寶寶餓,最後求助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兒科醫師黃琢懿,身為國際認證泌乳顧問、也是衛福部母乳種子講師的黃琢懿,建議三步驟,姿勢正確、含乳正確和勤餵,讓媽咪輕鬆餵母奶。

  • 2023-10-19 08:31

    健康網》豆製品不會致癌! 研究曝「大豆異黃酮」6大益處

    每年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關懷月,又稱作「粉紅10月」,但許多女性常有大豆異黃酮會提高致癌風險的迷思;對此,營養師李婉萍表示,豆製品不會增加婦科疾病風險,也不會直接影響雌激素含量,且若能適度補充大豆異黃酮有助平衡身體,能減少肺癌、婦科癌症、心血管疾病發生。此外,大豆異黃酮中的染料木黃酮,可改善葡萄糖代

  • 2023-10-13 21:06

    健康網》子宮內膜癌常見更年期前後 醫:治療成功「5年存活率」逾9成

    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不過除了乳癌外,子宮內膜癌、卵巢癌,以及子宮頸癌也名列於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苗栗為恭紀念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柏廷提到,更年期前後為子宮內膜癌發生高峰,而早期的子宮內膜癌預後效果好,且若能好好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到90-95%,因此若是出現異常的陰道出血,建議及早檢查,以免耽誤

  • 2023-09-20 20:31

    健康網》環境、基因影響癌症發生率! 研究:「這些」職業卵巢癌發病率較高

    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而卵巢癌又是女性婦科疾病之一,前美國芝加哥榮民醫院心臓加䕶病房主任謝安民提到,癌症受到基因、環境混合影響,不過多數患卵巢癌的人,都沒有已知高風險基因或石棉暴露,因此國外研究其工作環境,以及收集其他卵巢癌風險資料,結果顯示,前4名是美髪師、會計師、裁縫或刺繡師以及推銷員。其中有

  • 2023-08-07 05:30

    熟女頸部長1.5cm腫塊 竟是卵巢癌轉移

    一名40多歲女病患因為左側頸部有一個1.5公分的腫塊前來求診。這個腫塊有點硬,不會疼痛,也沒有紅腫。檢查了耳鼻喉相關部位顯示沒有特別的異樣。因此安排了超音波,以及細針抽吸的細胞學檢查,也就是利用細針抽出一部分的腫塊細胞後,將其中的細胞在顯微鏡下檢查,找出腫塊內是否有異常細胞,達到診斷的目的,或是做為

  • 2023-07-19 05:30

    34歲女乳癌術後發現轉移 檢測確認BRCA1基因突變

    34歲L小姐有卵巢癌及乳癌家族史,3年前被診斷是多發性三陰性(3種受體陰性)第2期乳癌,醫師建議做遺傳性乳癌基因(BRCA)檢測,當時患者拒絕,經手術後乳癌穩定控制2年;但1年前追蹤檢查,卻發現胸部縱膈腔有癌瘤轉移,接受基因檢測,確認有BRCA1基因突變,再做數次化療與健保給付標靶藥8個月後,縱膈腔

  • 2023-07-18 15:56

    34歲女罹乳癌術後一年又轉移 基因檢測確認與「裘莉」一樣基因突變

    現年34歲L小姐有卵巢癌及乳癌家族史,她3年前被診斷是多發性三陰性(3種受體陰性)第2期乳癌,奇美醫院醫師建議做遺傳性乳癌基因(BRCA)檢測,當時患者拒絕,經手術後乳癌穩定控制兩年;但1年前追蹤檢查,卻發現胸部縱膈腔有癌瘤轉移,她終於接受基因檢測,確認有BRCA1基因突變,再做數次化療與健保給付標

  • 2023-07-16 10:10

    健康網》「這三種」癌早期無明顯症狀 醫籲定期體檢揪病灶

    近期,衛福部公布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持續蟬聯41年冠軍,佔所有死亡人數的24.9%。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名順序與前年無異,肺癌持續位居第一,並與肝癌已連續43年排名前2名;要值得注意的是,有三種癌症長期以來有排名往前的趨勢,分別為排名5的攝護腺癌、排名7的胰臟癌及排名10的卵巢癌。

  • 2023-07-14 15:04

    健康網》妙齡女腹悶痛、便秘 以為腸胃功能弱 未料是晚期卵巢癌

    早期卵巢癌症大多沒有明顯症狀,易被輕忽!醫師臨床發現,有女子常覺得消化不良,肚子悶痛,且容易便秘,每天都吃助消化的保健品,但未見效果,直到她接受健檢,才發現竟是罹患晚期卵巢癌且轉移到肝臟。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放射診斷科主任醫師沈彥君指出,卵巢癌被譽為女性的寧靜殺手,近年來,國人女性卵巢癌發生率和死亡率都

  • 2023-06-12 17:04

    卵巢癌奪命年增率居十癌之首 醫:遺傳、不生小孩都有影響

    衛福部今日公布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首位仍是癌症,在十大癌症死因中,卵巢癌死亡人數765人、每十萬人口死亡率6.5,年增率分別以9.9%、10.5%成長最多。醫師表示,卵巢癌風險因子與遺傳、不生小孩等因子有關,且初期無明顯症狀,也沒有良好的早期診斷工具,加上復發率又高,稱為「沉默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