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 2024-03-21 17:48

    又到腸病毒好發期 北市教育局公布停課標準

    春夏交替之際為腸病毒流行期,台北市衛生局公布今年腸病毒流行警訊期為3月至6月底,期間如北市學校或幼兒園有學童經診斷為腸病毒,應請學童請假至少7天;幼兒園同一班7日內有2名以上學童確診時,該班應停課;國小部分如有相同情形,得經校方召集教職員、家長代表及衛生專業人員開會,取得該班半數以上家長同意,採取停

  • 2024-02-24 14:15

    健康網》又見本土麻疹 醫:打疫苗最有效 成人可自費接種

    沈莉馨/核稿編輯疾管署19日公布今年國內首例麻疹本土病例,為北部30多歲男性,2月12日發燒,次日因發燒未退至醫院急診,返家後持續發燒並伴隨咳嗽、喉嚨痛等症狀,2月15日因發燒且出現紅疹,再次至醫院急診後,經通報檢驗確診,入住隔離病房治療。對此,內分泌科醫師陳菁兒表示,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

  • 2024-02-21 19:55

    健康網》口腔內出現柯氏斑點當心麻疹! 醫揭「這」時間點具傳染力

    羅碧/核稿編輯麻疹為傳染力很強的病毒性疾病,可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或接觸病人鼻咽分泌物而感染;對此,鄭煒達診所主治醫師鄭堪弘表示,感染者在出疹前、後的4天均具有傳染性,早期症狀類似感冒,其中口腔下臼齒對面內頰側黏膜上可能會出現柯氏斑點。鄭堪弘在臉書「過敏氣喘免疫專科 鄭堪弘醫師」發文表示,最近國內出現

  • 2024-01-28 11:24

    健康網》喉嚨痛就噴一下口腔噴劑 藥師籲:一人一瓶避免傳染

    葉立斌/核稿編輯冬季是流感和感冒的高峰期,此時若出現喉嚨痛等口腔症狀,不少人會用口腔噴劑,來趕走病毒、舒緩不適。但藥師郭建宏提醒,口腔噴劑不要全家人共用,建議自己用一罐,因為若是不同疾病或病毒株感染,會有互相傳染的可能。至於保存上,建議放在陰涼避光處即可,不用刻意放冰箱,開瓶3個月後建議不要再繼續使

  • 2023-12-04 09:41

    10%愛滋病感染者未自覺 不安全性行為者應勇於篩檢

    國內仍有約10%的愛滋病感染者,未知自身感染狀態,是造成愛滋病毒擴散原因之一。南投縣衛生局表示,診斷即刻服藥不但可減少愛滋感染者的死亡和併發症風險,更可以有效降低傳染力,有感染風險行為者,及曾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均應勇於接受篩檢,確保自身與伴侶健康。

  • 2023-10-30 12:26

    健康網》腸病毒全身都能出疹! 醫:遇到仍會怵目驚心

    腸病毒是許多家長害怕寶貝染上的病毒之一,主要經由腸胃道或呼吸道傳染,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1週內傳染力最強。對此,小兒科醫師陳木榮表示,腸病毒除致喉嚨底端破洞、手或腳出現疹子外,有些嚴重的疹子,甚至全身都可出現。他強調,當了兒科醫師那麼多年,每當遇到一

  • 2023-10-20 20:05

    健康網》百日咳感染力是流感15倍! 醫:成人每10年打1次疫苗

    百日咳是一種常被忽視的呼吸道疾病,嚴重恐引發肺炎、鼻竇炎或尿失禁等併發症!胸腔內科醫師丁良文指出,百日咳常威脅老年人與新生兒健康,傳染力是新冠的6倍,流感的15倍!由於百日咳疫苗約10年就可能失去保護力,加上大多數成人缺乏應補打百日咳疫苗的觀念,因此呼籲成人應積極考慮追加三合一百日咳疫苗,才能保護自

  • 2023-10-10 11:36

    季芹流感掛急診》藥吃3天仍持續燒 疾管署:病毒「這時」傳染力最強

    每年秋冬季是台灣流行性感冒的高峰期,近期不少大人小孩都遭感染。季芹昨(9日)就在Instagram上透露自己也中標,並坦言,身體出現狀況時就去看醫生了,但沒對症下藥,吃藥吃了3天,也反覆燒了3天,最後仍到急診報到。衛福部疾管署表示,流感為急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致病原為流感病毒,常引起發燒、咳嗽及喉嚨

  • 2023-09-28 15:06

    雲林首例腸病毒重症死亡 10月大男嬰發病當天送醫不治

    目前正值腸病毒流行期,雲林縣8月傳出1名年僅10個月大的男嬰,感染腸病毒重症立即送醫,經搶救仍於當日不治,縣府衛生局今日在虎尾鎮立幼兒園舉辦「腸病毒速速去,一起洗手趣」記者會,強調大人、小孩都必須養成「正確勤洗手」的觀念,才能降低孩童感染腸病毒的風險。

  • 2023-08-30 18:43

    健康網》他開學前腸病毒怕被笑 醫安慰:大家都會得!做好「這件事」

    1名國一生近期感染腸病毒,喉嚨破洞蠻嚴重的,家長因此擔心地詢問,需隔離7天嗎?更煩惱,若剛開學就被同學知道他得到腸病毒,怕被笑。醫師指出,其實大人小孩都可能得到腸病毒,得到腸病毒後,前7天傳染力最高,這幾天盡量跟其他人隔開,較為安全,但好消息是,若腸病毒發生在大人或大孩子身上,通常轉變重症,或引起死

  • 2023-08-18 14:26

    台南登革熱患者曾遊澎湖 澎湖針對足跡展開清消

    台灣南部登革熱疫情嚴重,一海之隔的澎湖,日前傳出一名台南遊客自澎湖返鄉後確診。澎湖縣政府衛生局未雨綢繆,積極展開消毒及環境整理工作,避免重蹈2011年疫情失控,澎湖突破百例,還有2015年澎湖出現本土首例疫情的覆轍。澎湖縣政府衛生局表示,日前接獲居住於台南市1名16歲登革熱確診個案,8月7日出現症狀

  • 2022-10-16 11:31

    健康網》BF.7恐成主流病毒株! 醫示警:減少密集群聚

    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仍持續,不過外界憂心亞型變異株BF.7將取代BA.5成為主流病毒株。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謝思民表示,BF.7屬於Omicron一族,更有著免疫逃脫特性,不過無需太過於擔心,雖然它傳播性更強,但並不增加疾病嚴重程度,因此建議民眾,儘可能減少密集的群聚,

  • 2022-10-02 17:23

    健康網》寶寶玫瑰疹發高燒 醫授4招降體溫

    寶寶起疹子,做父母的該怎麼照顧呢?新竹國泰醫院婦產科醫師張瑜芹表示,除了異位性皮膚炎跟尿布疹,還有一種常見的嬰兒皮膚問題,玫瑰疹。玫瑰疹常常會造成39度以上的高燒,張瑜芹也分享4招幫助寶寶降溫:降低環境溫度、減少身上衣物、補充水分、用溫水擦拭沐浴。

  • 2022-10-01 18:21

    高雄流感疫苗今開打 長者:有打有差、比較不會感冒

    公費流感疫苗今天開打,高雄市今年備有74萬劑為長輩等高風險族群接種,除了全市600間合約院所同步施打,今天也在高雄展覽館開放65歲以上長輩同時接種流感、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接種情形相當踴躍,上午有近500人完成接種,長輩多認為有打才有保護,尤其流感疫苗,幾乎每年都接種,直呼「真的比較不會感冒」。

  • 2022-09-27 16:29

    高雄境外移入登革熱+1 30多歲男緬甸入境確診第2型

    高雄市本土登革熱疫情已趨緩,今未再新增個案,但境外移入增加1例,30多歲男性23日自緬甸入境,因21日出現發燒症狀,在桃園機場即快篩檢驗NS1抗體呈陽性,經通報立即收治住院、無社區擴散風險,檢驗綜合研判為登革熱陽性第2型,為今年高雄市境外移入第4例。

  • 2022-07-31 12:34

    健康網》解隔快篩陽有無傳染性? 專家共識:需超過10天

    確診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解隔後,有人快篩陽?有人卻快篩陰卻有症狀,這樣是否還有傳染力?醫師表示,據《Nature》彙整專家意見,認為降低傳然力的經驗法則是10天。因此在台灣7天隔離期滿之後的自主管理,仍然重要,除了社交節縮外,依然要盡可能減少職場工作上的交流。

  • 2022-06-18 05:30

    孕媽咪打百日咳疫苗 保護自己更保護寶寶

    「咳!咳!咳!」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只要聽到咳嗽聲,難免引人側目,其實許多疾病都會造成咳嗽,而百日咳是相對讓人輕忽的疾病,不過其傳染力是新冠肺炎的3-4倍,對於孕婦來說,施打百日咳疫苗,更可保護寶寶的健康。百日咳是細菌引起的疾病,跟流感、新冠肺炎是病毒引起的原因不同,但都是經由飛

  • 2022-03-09 11:51

    健康網》真的不是小感冒! 日本染Omicron死亡人數比Delta多

    日本因感染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Omicron變異株的總死亡人數已累績6559人,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指出, Omicron感染人數比Alpha那波疫情高10倍,死亡率小10倍,但日本最後死亡人數也差不多,甚至也超過染Delta死亡的人數。強調Omicron絕不是小感冒。

  • 2021-12-16 14:39

    健康網》研究:Omicron超強與「3奈米」有關 醫稱變種界台積電

    德國一份最新研究指出,Omicron變異株傳染力強是因,病毒在S蛋白上的正電荷增加,讓其所產生的靜電吸引力作用距離比3納米多出一點點,所以吸附人體能力強,而擊敗了Delta、Alpha變異株。因此在「3奈米」的巧合,與其它科學的定律想下,讓醫師笑稱,Omicron根本是「變種病毒界的台積電」。

  • 2021-10-29 13:30

    健康網》研究:家人完全接種疫苗 群聚感染風險降75%

    台灣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苗覆蓋率第一劑已超過7成,第二劑也達3成,但長者第二劑疫苗接種率仍不見起色。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分享國外研究指出,雖然打滿兩劑如果感染也會傳染給同住家人,但如果全家人都完全接種,家人群聚感染的風險比例會降低75%。所以不能只靠部份家人打疫苗,因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