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 2024-04-18 19:05

    健康網》糖友患骨鬆增40%! 醫揭3症狀 快來自我檢測

    沈莉馨/核稿編輯隨年紀增長,骨質流失速度增快,易有骨鬆問題。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暨內分泌科醫師許哲綸表示,骨質疏鬆症無明顯症狀,但終身有4成骨折機率,尤其因糖友的高血糖,會影響成骨細胞功能,以及其併發症容易增加跌倒風險,提高骨折率,因此若發現自己身高減少4公分以上;靠牆時頭部無法緊貼牆面,且距離3公

  • 2024-04-16 17:20

    健康網》40歲以上就要注意! 預防肌少症照做「這3招」

    葉立斌/核稿編輯肌少症好發於老年族群,嚴重時可能導致走路不穩摔倒骨折,甚至老年失能等情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部主任吳孟晃指出,目前臨床上有肌少症年輕化的趨勢,所以提醒40歲以上的朋友就應該多加留意。並分享3招預防及改善肌少症方法,包含:阻力訓練、營養補充品以及「均衡飲食,攝取足量蛋白質」。

  • 2024-04-07 22:10

    健康網》65歲以上飲酒風險高 專家:跌倒、記憶力衰退、呼吸困難

    劉力仁/核稿編輯年紀不只讓身體機能會逐漸退化,對酒精的耐受度也會下降,65歲以上老年人或許要考慮少喝點或戒酒來維持健康。美國國家酒精濫用與酒精中毒研究所所長喬治·F·庫布(音譯,George F. Koob)指出,酒精讓老年人的記憶力、平衡下降,甚至醉後跌倒會比平時更嚴重,此外,9成老年人至少定期服

  • 2024-03-16 12:03

    健康網》長者跌倒要人命 國健署授防跌保命5招

    沈莉馨/核稿編輯跌倒是長者常發生的意外事故,一旦跌倒更對老人健康、甚至生命造成嚴重傷害,堪稱老人健康殺手,因此預防跌倒是重要的課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分享,掌握日常防跌「5」撇步,包括:充足營養、規律運動、安全居家環境、用藥安全及合適穿著。

  • 2024-03-16 09:15

    健康網》撞到頭小心慢性出血 醫列5症狀需就醫

    羅碧/核稿編輯以《七龍珠》、《怪博士與機器娃娃》等作品享譽全世界的日本漫畫大師鳥山明,日前因硬腦膜下腔血腫辭世,享年68歲,令漫畫迷感到十分震驚;醫師指出,硬腦膜下血腫常因頭部受到撞擊而發生慢性出血,有時甚至1個月後才會因血腫壓迫而出現症狀,因此提醒民眾,撞到頭以後,若突然出現步態障礙、跌倒頻率增加

  • 2024-03-15 18:49

    21歲男青光眼視神經像70歲! 醫:初期無感 晚期惡化滾雪球

    青光眼初期無症狀,晚期惡化速度卻如「雪球效應」!一名34歲魏姓男子,在21歲患病,起初以為是疲憊導致眼睛痠澀,就醫卻確診青光眼,視神經受損如同70歲,後續經手術,結果右眼出現沾黏,眼壓又再度起伏,透過濾過管植入手術才穩定。醫師提醒,若青光眼未積極治療,除了面臨失明,視野缺損恐影響如閱讀易漏字、閱讀速

  • 2024-03-08 05:30

    女童跌倒臉留紅疤 雷射治療重展笑顏

    8歲林小妹因跌倒撞傷右臉頰,傷口癒合後,臉上卻留下一條長約7公分的紅色明顯疤痕,林小妹擔心被人以異樣眼光看待,總是戴著口罩遮住臉,直到接受雷射治療改善疤痕後,才終於恢復往日的活潑;醫師提醒,疤痕的預防要從傷口發生時就開始。36歲的唐先生在南科某科技大廠任職,2年前因不慎遭強酸化學藥劑灼傷,造成右手腕

  • 2024-03-07 12:10

    健康網》唱歌突暈眩跌倒 醫曝內耳出問題

    「歌神」張學友去年夏季,在馬來西亞舉辦巡迴演唱會,唱歌時,突然跌倒在舞台上,卻又馬上站起來,繼續表演,此舉卻嚇壞了觀眾,讓粉絲們擔憂不已。事後,他表示該日就已頭暈,因為敬業精神,堅持上台,沒想到舊疾「耳水不平衡」(即梅尼爾氏病)居然發作。在暈眩門診中,這樣的患者並不多見,數年才會遇到1例,筆者曾遇到

  • 2024-02-26 20:01

    健康網》你有強迫症? 瑞典研究:自然死因恐增31%

    葉立斌/核稿編輯在生活中有沒有發現自己有一些強迫症的行為呢?瑞典研究顯示,患有強迫症的人比沒有強迫症的死亡率更高。其中自然死因包含呼吸道疾病、泌尿道疾病、精神疾病等風險增加31%,而在非自然死因,包含自殺、意外(跌倒)風險增加3倍。什麼是強迫症?一項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The BMJ)的瑞典研究

  • 2024-02-18 12:25

    吾爾開希樓梯跌落》跌倒怎辦?國健署指引自救救人法

    相關新聞請見從樓梯跌落重傷 吾爾開希親報平安:恢復速度連醫生都驚訝葉立斌/核稿編輯現年56歲的六四學運領袖、民運人士吾爾開希驚傳從樓梯上跌落,導致顱內出血,昏迷指數3而入住加護病房,目前搶救回來,惟仍須復健。吾爾開希於今(18)日上午於臉書報平安。國健署透過衛教手冊,解析要是遇上跌倒意外,該如何自救

  • 2024-02-18 12:09

    吾爾開希樓梯跌落》跌倒成老人傷亡殺手! 醫列5危險因子要留意

    葉立斌/核稿編輯六四學運領袖、民運人士吾爾開希上個月突與朋友們失去聯繫,昨(17日)下午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在臉書透露,他不慎從樓梯跌落,導致顱內出血、昏迷指數3,入住加護病房治療,目前已搶救回來,但仍需持續復健。復健科醫師吳易澄表示,導致跌倒的危險因子,包括身體因素、過去病史、身體缺陷、環境危害問題,

  • 2024-02-09 15:11

    健康網》血壓高吃硝化甘油錠救心?食藥署:掌握4要點 用錯恐害命

    葉立斌/核稿編輯面對即將來臨的春節年假,餐餐大魚大肉恐造成血壓升高,增加心絞痛、心肌梗塞的發生率。食藥署表示,許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將心絞痛處方急救藥品,俗稱「救心」的硝化甘油錠(NTG)視為保命符隨身攜帶。但要注意,當胸痛或胸悶時,將藥錠含在舌下,勿吞服或咬碎,以免影響藥效;服藥時應採坐姿,以免低

  • 2024-01-30 11:36

    健康網》長者跌倒小心股骨頸骨折 急診醫教5招確保行走安全

    葉立斌/核稿編輯家中長者跌倒不可輕忽!急診醫師表示,在急診常見70多歲到80出頭的老翁,走路不小心跌坐撞到一邊屁股(髖部)被送急診,X光一照發現大腿的股骨頸已骨折。因此呼籲民眾,家中有長者,務必要注意居家環境的安全,包含室內光線要充足;不堆放雜物;保持空間開放整潔;電線靠牆壁收拾整齊;床邊、馬桶和洗

  • 2024-01-10 11:03

    健康網》「跌倒」成老人傷亡主因之一! 醫列5危險因子要留意

    葉立斌/核稿編輯老年人跌倒是日益嚴重但可預防的問題,復健科醫師吳易澄引述國外研究表示,美國一年約有 32,000 名老年人摔倒死亡,而台灣跌倒是老年人受傷死亡的主因之一。藥物是其中一種跌倒的危險因子,比如部分降血壓藥、心臟藥物、降血糖藥等等,但他也提醒,應先與開立醫師討論,藥物還是有其必需性,適量可

  • 2024-01-04 18:55

    長者跌倒久躺嗆咳易肺炎 醫:病況緩和就要多活動

    作家司馬中原今天逝世,享耆壽90歲,家屬表示,他前幾日才跌倒後住院,不料各器官陸續出問題。醫師提醒,老人跌倒後若住院久躺,較易因嗆咳導致肺炎,建議病況緩和就要多活動。台北市文山區興昌里里長吳融昊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司馬中原前幾日散步跌倒後住院,原是大腿骨裂傷,其他狀況正常,評估後還可開刀,或

  • 2024-01-04 17:29

    司馬中原病逝》生前外出散步跌倒 醫授6招防跌運動:在家也能做!

    羅碧/核稿編輯有「鬼故事大師」之稱的作家司馬中原今(4)日驚傳離世,享耆壽90歲。據司馬中原的兒子表示,父親因外出散步跌倒住院,卻突發急性肺炎而驟逝。人一博愛復健科診所院長李炎諭提供在家可以做的防跌運動,包括:踮腳尖、翹腳尖、抬腿、外展髖、伸展髖及坐站運動,降低受傷機會。

  • 2024-01-04 16:16

    司馬中原病逝》生前因跌倒住院 老人最常跌倒地點是這裡

    葉立斌/核稿編輯「鬼故事大師」作家司馬中原今(4)日驚傳離世,享耆壽90歲。據司馬中原的兒子說明,他日前因跌倒住院,其後發生急性肺炎驟逝。而年長者跌倒狀況常見,過去國健署調查發現,65歲以上老人曾在一年內跌倒過,比率高達16.5%。而在家中最常跌倒處是臥室,在戶外則是路邊。

  • 2023-12-31 05:30

    健康聚寶盆》居家運動提升肌力 高齡防跌能見效

    1位70歲的阿嬤來到治療室,膝蓋出現一大塊瘀青,追問原因,才知道是因為雙腳突然沒力氣,不小心在家裡跌倒!其實在治療室常常可見到一些年齡較大的長輩,因為跌倒導致腫脹、瘀青,嚴重者甚至骨折、關節脫位或顱內出血而永久臥床等。根據2017年衛福部國健署的調查顯示,我國65歲以上的長輩在過去1年的跌倒發生率為

  • 2023-12-26 15:12

    74歲婦跌倒開刀不敢走動肌無力 電磁治療助重新站行

    高雄74歲郭姓退休女會計師不慎跌倒,導致左大腿骨折,經手術植入鋼板固定,卻因怕痛不敢走動,術後1年骨折處癒合,卻出現肌肉無力、萎縮症狀,不僅起身困難、走路搖晃,還腰痠臀痛,經醫病溝通後,接受電磁刺激左大腿深層肌群,不靠打針、吃藥,改善了肌無力、跛行、痠痛等症狀。

  • 2023-12-26 05:30

    掌骨骨折 鋼板復位術助復原

    52歲的毛姓婦人日前跟朋友出遊下樓時跌倒,下意識用右手撐向地板,手掌劇痛腫脹,趕緊到醫院掛急診,醫師照X光發現右手第2掌骨粉碎性骨折合併錯位(斷成3塊),考量毛女工作需使用大量手部動作,建議接受恢復較快的「微創掌骨鋼板復位內固定手術」,術後1週腫脹幾乎完全消失,復健後順利恢復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