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 2024-04-22 20:36

    健康網》痣也會變瘤! 醫:這「大小」有8.5倍致命風險

    劉力仁/核稿編輯身上有痣是很正常的,但形狀若太大就要當心變成腫瘤;皮膚科醫師沈孟嘆表示,先天性巨大黑色素痣,是一種罕見的黑色素細胞組成的良性病症,直徑超20公分,發展成惡性黑色素瘤風險高達8.5%,是一般民眾的1000倍。治療上,難以完全切除,其也是癌症中致死率高的腫瘤之一,建議持續追蹤觀察。

  • 2024-02-22 05:30

    6旬輪椅姊妹 基因檢測才知罹罕病

    有一對約6旬的姊妹花坐輪椅到三總求診,該對姊妹花說從小發病至今都不知道病因,有醫師說是小兒麻痺,也有說是先天問題,三總安排該對姊妹花接受「全外顯子基因檢測」,才知道原來是罹患罕病肢帶型肌肉萎縮症。肢帶型肌萎症 從小發病至今肌肉疾病是一種異質性疾病,直接損害肌肉功能,三總精準醫學暨基因體中心主任陳燕麟

  • 2024-02-21 15:02

    6旬姊妹花自小被誤以為小兒麻痺 基因檢測才知罹罕見肢帶型肌萎症

    有一對約6旬的姊妹花坐輪椅到三總求診,該對姊妹花說從小發病至今都不知道病因,有醫師說是小兒麻痺,也有說是先天問題,三總安排該對姊妹花接受「全外顯子基因檢測」,才知道原來是罹患遺傳型的肌肉疾病中的肢帶型肌肉萎縮症。肌肉疾病是一種異質性疾病,直接損害肌肉功能,三總精準醫學暨基因體中心主任陳燕麟表示,這類

  • 2024-01-04 05:30

    健保新藥基金上路3-3》雙薪20萬也扛不住 癌友自費醫療高達6成5

    40多歲在公務機關任職主管的王太太(化名),去年7月診斷出第4期肺腺癌,經檢測發現不適用健保給付的標靶治療,把希望寄託在免疫藥物上,最後在醫師協助下,幸運抽中臨床試驗接受免疫藥物的國際標準治療,腫瘤已縮小4至5成,王先生感嘆:「太太生病了,才覺得健保不公平」。

  • 2023-12-21 17:34

    腦瘤治療利器 衛福部核准創新「電場治療裝置」

    台灣每年約新增400例膠質母細胞瘤(GBM)個案,確診時就像被宣告死刑,存活率只剩下1年至1.5年,隨著醫療進展,可控制腫瘤生長的「腫瘤電場治療裝置」成為最新國際標準治療,衛福部近日也核准創新「腫瘤電場治療裝置」,台灣神經腫瘤學學會前理事長、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副院長魏國珍指出,使用「腫瘤電場治療」搭配

  • 2023-12-07 13:04

    醫學新突破 糖尿病藥物注射每年僅需3次

    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團隊最近與丹麥製藥大廠諾和諾德(Novo Nordisk)合作,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水凝膠投藥系統,或可將目前需要每天或每週注射的糖尿病和減重藥物降至每4個月注射一次。生醫媒體《基因線上》(GeneOnline)報導,研究小組相信這種新方法,可能徹底改變第二型糖尿病(非胰島素依賴型)的

  • 2023-12-05 17:25

    台大醫推海扶刀臨床試驗 深度消融腫瘤減緩癌末疼痛

    胰臟癌首度擠進台灣十大癌症排行榜,因死亡率高且不易早期診治而被稱為「癌王」,尤其晚期患者飽受疼痛折磨,臨床上不乏因疼痛失去求生意志的個案。台大醫院今(5日)舉行「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聚焦超音波治療室」揭牌儀式,並宣布推動國內首個海扶刀臨床試驗,針對胰臟癌、腹腔腫瘤患者預計收案約30人,盼改善患者疼

  • 2023-11-28 11:47

    長新冠後遺症擾康復者 安南、奇美醫研究:Omega-3能對付

    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 發生迄今近4年,全球步入後疫情時代。安南醫院研究副院長蘇冠賓表示,武肺致死率與重症例雖下降,但疲憊、腦霧、頭痛、失眠、憂鬱等長新冠症狀困擾康復者,成醫界一大挑戰。他與該院研究團隊發現Omega-3脂肪酸是治療長新冠後遺症的有力武器。

  • 2023-11-22 15:23

    口腔癌患者福音!高榮攜手工研院 首創3D列印口顎彌補物

    口腔癌是台灣男性癌症死亡第4大原因,也是台灣20至50歲男性成年人發生率最高的癌症,超過6成病友需進行口顎重建手術,術後造成的臉部歪斜、進食功能減損及口齒障礙,往往讓病友們飽受身心靈煎熬,工研院與高雄榮民總醫院經過9位患者3年臨床試驗,今共同發表全國首創3D列印口顎彌補物臨床試驗成果,成功在人體試驗

  • 2023-11-17 20:14

    今盤點11種癌別 健保署曝NGS納保方向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為新一代檢測異常細胞基因變化的方式,醫師可就檢查結果選擇可用的標靶藥物,提升癌症治療效果,健保署今(17日)盤點11種癌別NGS納入健保方案,署長石崇良表示,將優先針對「有對應藥物且已有健保給付」的NGS檢驗納保,初估約有30幾個基因位點,其餘細節將於12月下旬會議討論,相關

  • 2023-11-11 13:45

    盼加速建立AI醫學倫理準則! 醫界跨界合作保障民眾權益

    人工智慧(AI)在醫療場域的發展,可望減輕醫事人員的工作量,並增加患者診斷或治療的精準性,但隱私權等問題廣受關注,台灣醫學會、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與台灣臨床試驗聯盟今日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將針對建立AI醫學倫理準則、運用AI完善台灣健康醫療、開放AI演算法典範等3大方向進行合作。

  • 2023-11-08 14:54

    忍不住為高端說話! 台大醫院院長:「國產品等於不好」吞不下去

    國內新冠防疫成果亮眼,但國產高端疫苗屢遭質疑,儘管受到國際組織肯定合作授權,負面聲量仍持續,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今日忍不住說,「國產品等於不好,這種我是不能吞下去」,強調台灣不只製造很多醫療儀器,更是臨床試驗的大國、品質獲國際肯定,呼籲相信科學證據、需要理性思維。

  • 2023-10-25 19:58

    侯孝賢失智》研究:維生素D減緩惡化 食藥署:仍需更多試驗

    76歲的國際名導侯孝賢今(25)日傳出罹患失智症,同日下午已被家屬證實侯導確實罹病。食藥署分享,有神經細胞的研究發現,維生素D有延緩細胞死亡、抑制發炎反應的可能,被認為有機會減緩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惡化,不過仍提醒,還是需要更大、追蹤更久的臨床試驗,才能確定維生素D

  • 2023-10-04 17:24

    竹縣公費流感疫苗廠牌「全都露」校園接種前1天告知

    新竹縣今天下午宣布,今年他們辦理的公費流感疫苗接種作業,所施打的疫苗廠牌將會「全都露」。除了合約醫療院所和社區定點街種的場次當天公布,全縣133場的校園巡迴街種措施,縣府也會在接種前1天透過學校告知家長次日孩子要接種的疫苗廠牌,讓民眾自行決定要讓孩子在校施打?還是自行擇期帶去合約醫療院所接種。

  • 2023-09-27 05:30

    三總引進器官照護系統 成功移植邊緣性功能心臟

    三軍總醫院斥資約1900萬元引進「器官照護系統(Organ care system,OCS)」,讓心臟可在體外保存長達10小時,並可監測、評估心臟功能,醫療團隊昨天分享全台首例透過該系統評估後,以多家醫院放棄的「邊緣性功能心臟」成功移植案例。

  • 2023-08-23 09:50

    美FDA批准孕婦接種RSV疫苗 保護新生兒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21日批准孕婦可接種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疫苗,在新生兒出生後6個月內,降低感染RSV病毒後併發重症的風險,成為全球首例。這是美國近期批准一系列呼吸道融合病毒藥物中最新的一種。據官方統計,美國每年有數以萬計的嬰幼兒及年長者因感染這種病毒而住院。

  • 2023-08-21 15:44

    一針4900萬SMA罕病藥 健保審核通過首例給付

    為提高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患者的治療品質,衛福部健保署陸續擴增給付相關藥品,今年8月起更是首度納入基因治療藥物,由瑞士藥廠諾華研發的「諾健生(Zolgensma)」一劑高達4900萬元,首例確定給付一名南部未滿6個月的嬰兒,待醫師評估、取得藥品就可啟動治療。

  • 2023-08-17 12:45

    腎結石及早投藥免開刀 中山大+高醫大首創AI尿酸結石預測系統

    國立中山大學與高雄醫學大學組成跨校跨域研究團隊,開發「免開刀人工智慧尿酸結石預測系統」,突破以往診斷途徑,首創以AI系統事先迅速、精準預測,只需幾秒鐘便可偵測出因尿酸堆積造成腎結石的患者,及早投藥治療,免除開刀之苦,此研究已在2023「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中展出,可望商轉上市。

  • 2023-07-20 15:34

    阻斷癌細胞「別吃我」訊號! 長庚放射免疫新療法激活免疫細胞殺癌

    長庚醫院今天發表與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合作研究成果,發現可以有效促進放射治療後免疫反應對抗腫瘤的方法,可大幅增強免疫細胞吞噬腫瘤的能力,並呈現腫瘤抗原給後天免疫系統,讓免疫細胞得以辨識並清除遠端殘餘的腫瘤,達到全身性的療效。放射線治療是目前癌症治療的主要方式之一,利用具有穿透力的高能量光束或粒子束

  • 2023-07-19 13:28

    全球首創!台灣研究分子檢測幽門桿菌療效 登國際期刊封面

    國科會推動「台灣胃腸疾病及幽門桿菌臨床試驗合作聯盟」,今(19日)公布學研成果,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與劉志銘、陳介章、陳美志、陳柏岳、方佑仁等醫師共組團隊,針對幽門螺旋桿菌,全球首創抗藥性基因分子檢測技術來引導,療效不亞傳統細菌培養,具備快速、無須培菌、成功與準確度高優點,未來可做其他細菌感染應用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