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多合一療法 惡性腦瘤患者新生機
圖‧文/鄭泳松
韓劇或偶像劇裡,經常出現主角罹患腦瘤,譜出淒美的愛情故事,常能賺取觀眾跟著劇情同聲一哭;但是現實生活的腦瘤患者卻無法如此淒美浪漫,可能頓失生活機能,喪失語言或行動能力,存活機率也偏低。
臨床研究發現,採用新型標靶藥物搭配放射線手術與化療的「多合一」療法,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
惡性腫瘤長年來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台灣每年癌症的新發生人數約9萬多人,其中原發性的惡性腦瘤每年約1000-2000人,而轉移性的惡性腦瘤約有數千人甚至更多。惡性腦瘤的發生率雖然較低,但是治療過程往往對病人造成嚴重的後果。
傳統治療惡性腦瘤的病人(不管是原發性或轉移性腦瘤),以手術切除為主,再輔以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治療的預後通常不好,治療後,復發機率仍很高,且存活率低,平均存活率常常只剩下3-6個月壽命。最近幾年來,新型的標靶藥物提供更多的治療選擇。
◎案例一:
40多歲的林小姐,在檢查出惡性腦瘤後, 積極接受治療(包括:放射線手術及標靶治療),初步臨床效果不錯,能行走,也恢復肢體運動能力。
◎案例二:
30多歲的李姓工程師,平常無不良嗜好,努力工作。因出現健忘、口齒不清等症狀就醫。
在接受手術治療後腦瘤復發,於是接受放射線手術及標靶藥物治療,目前意識清楚,對答如流,行動自如,即將返回工作岡位。
使用標靶藥物的時機非常重要,越早越好,因為一旦復發,就幾乎是一發不可收拾。
在與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合作的論文發現:透過積極的手術、放射線手術治療與加強化學藥物治療,再搭配新型的標靶藥物,有一定比例病人的預後能夠有效獲得改善。
平均6個月不復發的比率超過5成,過半以上的病人復發後平均存活壽命超過一年,甚至數年;相關論文已發表於去年國際期刊。
新型標靶藥物「血管新生抑制劑」就像擋土牆、防火巷,限制腫瘤生長範圍。 若能採用「多合一」療法,同時合併加強化療藥物,或是對腫瘤進行局部放射線手術,就有可能抑制惡性腫瘤生長,甚或將腫瘤斬草除根,達到治療腫瘤的效果。
(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