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平時多動腦 失智風險少一半

2006/04/18 06:00

文/柯俊銘

台灣地區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失智症的盛行率約為二點五%,值得注意的是,每增長五歲就會提高一倍的發生率。由於該症候群以記憶力、注意力、定向感、抽象思考、語言等認知功能障礙為主,加上易伴隨出現妄想、幻覺、性格變化等問題,且目前並無特效藥,不僅當事人受苦,照顧者也是壓力沉重。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要如何避免失智症纏身,相信是許多人感興趣的話題。一份不久前發表在「心理醫學期刊」的報告即指出,平時若喜歡動腦筋,多從事磨練心智的作業,往後發生失智症的機率可減少將近一半。

在該整合性研究中,澳洲西南威爾斯大學的神經學家回顧近幾年來與智力儲備相關的論文,此領域主要是在探討教育程度、職業複雜性、生活型態等因子與腦部認知功能衰退的關聯。在檢視的二十二篇文獻中,個案總數就超過兩萬九千人,且追蹤時間平均都在七年以上。

歸納結果發現,生命早期不利或有害的經驗,如低教育水準、低社經地位、營養不良,對個人腦力的負面影響,部分會因晚年進行較多心智活動而抵銷。另外,相對於低「智力儲備」者,高「智力儲備」者、特別是生活較多采多姿,不時有機會動腦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約能降低四十六%。可見心智的運作,對腦部似乎具保護作用。

研究者表示,「智力儲備」具可塑性,並非全由過去經驗所決定,要促進該能力的發揮,與腦機能的保留,永遠都不嫌晚。而以往的人類或動物實驗,也證實環境持續提供刺激,可造成腦部結構的正向改變,當中以掌管記憶功能的海馬體最為明顯,它也是失智症首先影響的部分。

有鑑於此,其建議民眾,尤其是退休的老人,要積極參與益智、體能、藝術或社交等多樣活動,擺脫單調的生活方式,主動創造新奇經驗,相信應能減緩年老造成的腦部退化速度或損傷範圍。畢竟大腦和身體一樣,都是「用進廢退」,唯有不斷操練,才能保持最佳狀態。

(本文作者為高雄市公職臨床心理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