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藍眼男孩聲聲動人 靠電子耳幫忙

2009/08/09 06:00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

14歲的沈佑霖出生時就是「藍眼寶寶」,因為罹患罕見的「瓦登伯革氏症」,除藍眼睛外,還合併有重度聽障。不過,10年前接受人工電子耳手術,如今不僅說話字正腔圓,連背誦「長恨歌」等詩詞也難不倒他。今年國小畢業時,還領了市長獎。

復健後詩詞都難不倒他

馬偕醫院昨歡慶人工電子耳手術10周年,小霖(沈佑霖)是最早的小病童;48歲的張琳2個月前才完成手術,在聽力衰退17年後,重新感受到電腦鍵盤的清脆敲擊聲,也清楚聽到家裡小狗的走路聲,就連孩子們都天真的說:「以後不可以再說爸爸的壞話了。」

馬偕醫院耳鼻科主任林鴻清表示,國內目前約有1000人植入人工電子耳,以聽障兒為主,成年人不到2成。後天聽障者植入後,復健並不難,像是張琳只花了2個星期就重新適應,但先天性聽障的病童,連聲音都沒有聽過,必須配合語言治療,通常要2年的語言訓練,才能開口說話、聽懂說話者的意思。

裝電子耳費用需80萬元

林鴻清指出,台灣1年約有20萬名新生兒,小兒聽障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3,每年約60至100人需要植入電子耳,不過,通常要18個月大以後,植入風險較小;至於成年人隨時可接受手術。裝電子耳需要80萬元費用,並不便宜,但政府每年會依照民眾的經濟狀況,發放20萬元到60萬元的手術補助。

昨天正好是父親節,小霖也親吻一路陪伴治療的父親沈蔚中,表達感謝。他說,以前比較叛逆,爸爸多唸他幾句,他嫌嘮叨、不想聽,就會把電子耳拿掉,「這樣就什麼都聽不到了」,但爸爸是為他好,以後再也不輕易如此做。

小辭典 人工電子耳非助聽器

人工電子耳就是以人工耳蝸取代耳蝸的功能,直接刺激聽神經,因為多數聽障者,其主要病變來自耳蝸毛細胞損壞,之後的聽覺神經傳導路徑是完整的。所以藉由微量電流刺激殘存聽神經,聲音訊息仍可正常傳送到大腦皮質。

不像一般的助聽器只要配戴即可,人工電子耳還必須開刀植入,包括耳蝸內的電極串、耳蝸外地極及固定在顳骨上方的解碼器都必須植入體內,而體外則配戴線圈、耳掛式麥克風及語言處理器。

先天失聰者植入電子耳後,還要經過一、兩年的語言訓練,才能讓人工電子耳真正發揮功能。

(資料來源:林鴻清醫師/記者鍾麗華整理)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