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炎炎夏日防中暑 中醫師有撇步
文/廖重壹
58歲的江小姐(化名)到南部訪友,大太陽下逛老街,本來說說笑笑買東西,未料漸漸感覺全身發熱冒汗,外衫都濕透,接著頭暈、噁心,趕緊躲到屋簷下坐在階梯上喝水、搧風,久久才舒服一些,回程就來門診看診。
台灣夏天氣候潮濕悶熱,隨著氣溫節節攀升,中暑人數也逐漸增加。中暑屬於熱傷害的一種,常見的熱傷害有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及中暑。
陽暑?陰暑? 調理方式不同
熱痙攣是由於過度出汗導致電解質失衡,出現肌肉抽搐;熱暈厥是因為皮膚血管擴張幫助散熱,導致大腦血流暫時不足,而產生暫時性暈厥;熱衰竭則因大量出汗導致體液流失,產生頭暈、無力、噁心等症狀;最嚴重的是中暑,通常是熱衰竭未及時處理導致加劇,患者體溫可能飆升至40度以上,伴隨意識不清、休克、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若未及時處理,恐有生命危險。
中醫將中暑分為「陽暑」與「陰暑」兩大類。陽暑屬於長時間暴露在烈日或高溫下所引起,常見症狀包括高熱、面紅、汗多、口渴心煩等;陰暑則多因長時間處於空調環境、常常進出冷氣房或身熱吃太多冰飲,使得體內的濕熱無法排出,導致頭重、身體疲乏、食慾不振、胸悶噁心等症狀。不同的中暑類型,對應的調理方式也各不相同。
◎針對中暑的調理,中醫提出多元方法
●藥物方面:可依症狀選用生脈飲、清暑益氣湯、白虎湯等,藉以清熱解煩、益氣生津。
●穴位按摩:可按壓內關穴與風池穴,具有和胃解嘔、清利頭目的功效。
●刮痧:針對陽暑,可透過在背部、頸部等部位進行刮痧,特別是大椎穴處,具有益氣退熱的功效,可促進氣血流通、緩解中暑不適。
多吃清熱解暑食材 少喝冷飲
中醫強調「治未病」,重視體質與環境的調和。面對炎炎夏日,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暑措施,充分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可食用具清熱解暑作用的食材,如冬瓜、綠豆、苦瓜等,少喝冷飲,因為會加重體內濕氣,也會讓暑熱不易透出。
透過生活調養的方式預防中暑的發生,民眾在酷暑中也能保持身心健康。
(作者為彰化秀傳紀念醫院中醫部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