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腸病毒拉警報!疾管署籲染病媽媽暫停哺乳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
今年國內腸病毒重症病例飆上6年來同期新高,已有5名新生兒通報重症,其中4人不幸病逝,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接連在6月18、19日召開「重症病例討論會」和「專家會議」,除呼籲醫界與家長提高警覺,專家也建議授乳母親如有感染疑慮,應暫停哺乳,直到康復為止,疾管署也依此更新指引,建議染病媽媽暫停哺乳,打破過往「可瓶餵」的做法。
與之前歐日流行株相似 研判境外疫情擴散
目前國內腸病毒全齡重症累計7例,其中6例為伊科病毒11型、1例為克沙奇病毒B5型,本週未新增個案。針對新生兒疫情,疾管署接連找來專家開會,研擬臨床處置與防治對策,並依最新建議修訂「新生兒腸病毒臨床處置建議」。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明,專家透過病毒基因序列分析發現,今年國內流行的伊科病毒11型與2018年國內株已有明顯差異,反而與2022至2023年歐洲及2024年日本的流行株高度相似,研判為境外疫情擴散所致。該病毒株因突變與基因重組導致毒性升高,臨床上應特別留意新生兒早期症狀、肝功能與凝血異常,並將電解質失衡、腎上腺出血等納入處置指引,若無法排除感染,建議在發病1至3天內儘早施打免疫球蛋白。
值得注意的是,疾管署也更新對於母乳哺餵的建議。羅一鈞說,根據兒科醫學會與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共識,母乳曾被發現可能含有腸病毒,若授乳母親出現感染症狀,且嬰兒未滿3個月,建議暫停哺乳,期間協助維持泌乳,待康復後再恢復親餵,新修訂指引取代過往「可瓶餵、避免親餵」的建議,改為「宜停止哺乳,直至康復為止」。
謝絕訪客減少外出 接觸嬰兒前務必洗手
疾管署呼籲,家有新生兒應加強防疫,包括謝絕訪客、避免親友接觸,減少外出,返家先更衣、洗手,接觸嬰兒前務必洗手,並定期清潔環境與用品;若新生兒出現發燒、嗜睡、食慾差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孕婦若有發燒、咳嗽、腹瀉等症狀,應主動就醫並告知醫師,家人有症狀者應避免接觸,並落實戴口罩、勤洗手與避免群聚。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