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孩子網路成癮 爸媽9招陪伴不批判
文/柯俊銘
隨著科技進步,網路已成為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過度使用網路恐對學業、社交和健康帶來負面影響,甚至演變為網癮。更糟糕的是,許多孩子未能意識到嚴重性,因缺乏病識感而拒絕就醫,家長對此往往也會感到無奈,不知該如何是好。
表達關心 建立互信
◎建議家長可以這樣做
●建立互信:避免指責或批評,應保持開放的心態,了解孩子的想法。採非對抗性的對話,表達關心,而不是直接的強制或要求。
●端正認知:具體化問題的後果,讓孩子明白並非家長無理取鬧,而是出於健康的擔憂。可用真實案例,促使反思有無類似狀況。
●說明好壞:強調治療的益處,讓其知道就醫並非代表有病或被懲罰,目的在恢復生活平衡。以非強迫方式提出,避免造成反感。
●尋求支援:若孩子不接受建議,可請信任的第三方(如學校心輔人員、老師、教練或親友)介入,透過他們間接促使改變態度。
共同制定網路使用規則
●設立規範:共同制定網路使用規則,孩子因覺得自己有決策權,更有可能去遵守。鼓勵參與其他健康的活動,如運動、閱讀等。
●參與生活:關注孩子的興趣和需求,安排替代性活動來吸引注意力。增加親子互動時間,讓孩子明白家庭也能帶來愉快的經歷。
●提供選擇:讓孩子參與選擇醫生、治療師或治療方法的過程,由於覺得有一定的控制權,可減少不滿情緒,提高配合意願。
●善用資源:加入坊間的支持性團體,與有類似遭遇的家長互通有無,交流經驗,學習壓力管理的方法,充實應對相關知能。
●保持耐心:改變是漸進的過程,避免給予過多壓力。而當有進步時,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如此可強化自信,願意繼續努力。
處理網癮需全方位的協調與理解,只要能正確認識問題,妥善做好溝通,並懂得求助專業,就能引導孩子恢復正常生活。最重要的是,讓其感受到愛與關懷將是他們改變的最大動力。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