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腦傷後遺症復健 臨床心理師神救援

2021/06/03 05:30

▲臨床心理師為患者進行大腦復健訓練。(成大醫院提供)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

「我的丈夫騎機車出車禍,腦外傷都順利恢復了,但總覺得他哪裡怪怪的?常會恍神、記性變差,整天懶洋洋,最後連工作都丟了…。」車禍腦傷者家屬面對患者的改變常不知所措,當聽到醫師將患者轉介給臨床心理師做神經心理復健時,他們的疑惑更多了。

成大醫院復健部臨床心理師沈慶華說,台灣對於腦傷患者的神經心理復健行之有年,臨床心理師可針對上述大腦功能提供詳盡檢查。

常有家屬詢問:「只是車禍受傷,為何安排心理師復健?能做什麼?」沈慶華表示,大腦就像人體指揮中心,掌管人的「認知、行為、情緒」,造成大腦受傷原因,如腦中風、車禍或工安意外等,導致的創傷性腦傷、腦缺氧、腦腫瘤、失智等,會依受傷位置或受損的嚴重度衍生出不同的問題。

臨床上常見記性變差、無法專心、反應變慢、以前能好好應付的事,現在卻很吃力,甚至變得固執、易怒、性情大變等,倘若未特別留意可能是大腦受傷產生的後遺症,卻誤認是患者受到打擊而喪志、不願意合作、不聽話、懶散,這將使得復原之路充滿障礙、甚至影響復健成效。

測驗標記受損功能 訂個別復健計畫

沈慶華說,若是中風患失語症的病人,能透過測驗工具從他的行為反應去判斷與標記出受損的大腦功能,進一步讓患者與家屬了解其大腦還保留什麼能力,擷取正向優勢能力或特質,以訂定個別化又全面性的大腦神經心理復健計畫。

臨床心理師並教導患者或家屬自我鍛鍊大腦功能的策略,將心理復健融入生活,讓復健成效得以延續到家庭、職場、校園或社區中。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