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腸道性發炎 易被誤診大腸激躁症

2019/04/08 06:00

▲重度發炎合併自發性出血。(照片來源: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臨床治療指引手冊)

文/鄭以勤

▲正常腸道黏膜。(照片來源: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臨床治療指引手冊)

我們都有相同的經驗,在某段時間曾經沒來由的發生腹部不適的情形,症狀或許時有時無,伴隨著腹瀉,但或許又有時便秘,大多數時候或許不以為意,真的受不了就醫後,得到了大腸激躁症的診斷(或稱大腸躁鬱症)。

在亞洲,估計有大約10%的人患有大腸激躁症,它被認為是一種功能性的腸道疾患,但其中真的沒有其他可能嗎?

發炎性腸道疾病為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所引起,依發炎分佈形態、侵犯腸壁程度,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初期症狀表現與大腸激躁症非常類似,患者會出現腹痛與腹瀉等症狀。

過往發炎性腸道疾病被認為是罕見疾病,近來卻發現罕見原因可能是我們過去太過輕忽這個疾病。依據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資料顯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從1998年至2013年,15年間的患者人數已暴增26倍。

由於症狀相近的關係,發炎性腸道疾病初期常被診斷為大腸激躁症,然而兩者的治療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發炎性腸道疾病要是能夠早期被診斷出來,並且接受合適的治療,除了能夠改善症狀,使患者不再受苦之外,也能夠避免腸道因長期慢性發炎而產生的併發症,如貧血、腸道狹窄、腸道瘻管、甚至感染、敗血症等。

發炎性腸道疾病除了腹部症狀之外,也可能出現肝膽道、皮膚、關節、眼睛等部位的症狀,診斷上常常需要內視鏡來確認腸道黏膜發炎受損的狀況,並且切片由病理科來做顯微鏡診斷。

治療上,若發病時症狀較輕微,可以口服抗發炎藥物治療;若是症狀較嚴重,就可能需要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倘若病症非常嚴重,甚至出現併發症,就必須動手術切掉受影響的部分,但腸道必須要有足夠長度,才能夠充分吸收營養,維持身體所需,不可能無限制地切除患部,因此越早發現、越早接受藥物治療,控制發炎就顯得格外重要。

若您有長期腸胃不適、反覆腸炎、血便、貧血、體重減輕、甚至合併黃疸與關節疼痛等症狀,應該到胃腸科接受進一步的評估與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作者為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