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爸爸總聽不到寶寶半夜哭聲?丹麥研究解迷思:無關生理因素
葉立斌/核稿編輯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媽媽天生就容易聽到寶寶半夜的哭聲而醒來,爸爸卻聽不到?一份由丹麥阿爾胡斯大學提出的最新研究,挑戰這種看法。研究指出,男、女性對嬰兒哭聲的聽覺敏感度差異,遠比一直以來的認知還小,真正讓媽媽一聽到寶寶哭就起來的原因,與社會角色比較有關,而非生理因素。
《新聞週刊》3日報導,這份研究先找來142名尚未育兒的成年人,測試他們睡覺時對聲音的反應,當音量如耳語般,大約在33到44分貝之間;例如嬰兒輕聲地哭,或者非常低音量的鬧鐘聲,女性被喚醒的機率約比男性高14%;一旦聲音提高到日常音量,兩性不管是對哭聲或者鬧鐘聲的反應,沒有顯著差別。阿爾胡斯大學臨床醫學教授帕森斯(Christine Parsons)說,「和媒體常見的描述相反,我們的男性受試者,在寶寶哭的時候,並沒有醒不來」。
接著研究人員追蹤丹麥117對新手父母,追蹤他們每天夜裡因寶寶啼哭醒來的次數,持續一週。統計發現,媽媽夜裡起床照顧寶寶的次數,是爸爸的3倍;受試者中爸爸起來次數比媽媽多的僅佔1%,大約23%是爸、媽次數相當。
最後以模型驗證,第一部分呈現的差異,是否能解釋第二部分起床次數的落差。研究報告共同作者昆汀—維米雷(Arnault Quentin-Vermillet)說,「我們的數學模型顯示,男女夜裡照顧寶寶次數的龐大落差,無法用對聲音敏感度的些微差異來解釋」。
這份研究報告在美國心理學會(APA)的《情緒》(Emotion)期刊發表。研究人員認為,造成媽媽比較容易半夜聽到寶寶哭就醒來照顧的原因,或許更與社會結構有關。媽媽產假通常比父親陪產假還早開始、也比較長,因此先有了照顧的經驗,而且親餵母乳,也使得媽媽在許多家庭中成了「預設的夜間照顧者」。
帕森斯指出,「我們認為有幾個因素可以解釋這個結果,這些因素可能彼此環環相扣」,媽媽夜間哺乳時,爸爸繼續睡或許合理,「但是這並不表示,他們比較不會醒來」。研究團隊希望這份研究,能促使進一步探索,兩性要如何在生理和社會面上適應養兒育女。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