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夏至」靠手搖飲、冷氣續命? 中醫師教正確消暑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今天(21日)就是夏至,衛福部統計,今(2025)年6月以來已累計逾379人次熱傷害,熱浪來襲,不少人靠冷氣、冰品、手搖飲續命,卻反而讓腸胃拉警報、甚至出現「冷氣病」,中醫師提醒,大量攝取寒涼飲食可能導致「表熱裡虛」,讓暑氣更難排出
TFC松仁中西醫診所中醫師李和蓁表示,夏天想消暑來點清涼飲品並非完全不可,但建議選擇「滋陰降火」的方式更穩當,像是苦瓜、蓮子心等能清熱,搭配烏梅、山楂、檸檬等微酸食材,不僅能瀉火,還能開胃、生津。
李和蓁說,消暑飲品可選擇青草茶、仙草茶或西瓜汁這類涼飲,但建議一天一杯為限,且最好選在中午的時候喝。她解釋,傍晚後體溫已下降,寒涼飲品較難代謝,反而讓暑氣更難排出,如果喝太多,還可能「瀉火過頭」導致體虛,已有腹瀉、腸胃不適的人,更要忌口,以免火沒退、病先上身。
李和蓁也提到,近來「冷氣病」患者增加,常見頭暈、頭痛、無力、食慾差,與感冒類似但無呼吸道症狀,屬於「中陰暑」。這類症狀多與氣候悶熱、頻繁進出冷氣房有關,「只要溫差達5度以上,就會干擾身體溫度調節機制,暑氣一旦積在體內又無法出汗排出,就容易中暑。」
李和蓁建議,民眾在冷氣房內可穿薄外套、多喝熱水,出入溫差大場所時讓身體有時間適應;她也強調,出汗是人體最自然的散熱機制,建議傍晚氣溫較低時,每週安排3至5次、每次30分鐘的戶外活動,如健走、快走,幫助出汗、調節體溫。若在空調房中運動,也應盡快沖澡、更換衣物,避免汗水悶住反而著涼。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也提醒,熱傷害若延誤處置,恐致器官衰竭,死亡率逾3成,炎炎夏日民眾可牢記「涼、補、心」三字訣。保持「涼」爽, 穿透氣淺色衣、冷氣設定26至28度並注意通風,外出遮蔭避暑;「補」充水分,別等到口渴才喝水,且避免攝取含糖或酒精飲料;提高警覺「心」,留意高溫警訊,避開上午10點到下午2點外出,若有人出現中暑徵兆,應立即協助降溫補水,嚴重時儘速送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