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老師說孩子疑似過動 家長該怎麼辦?

2020/10/26 11:09

要正確診斷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須經完整的臨床評估,必要時需請家長及學校老師配合協助評量孩子在不同社會情境下的活動量及注意力情形等內容。(記者蔡彰盛翻攝)

〔記者蔡彰盛/新竹報導〕小光升上小學三年級後,新的班級導師時常向爸、媽反應小光在課堂上,時常動來動去、無法專心,甚至跟同學在課堂上說話或玩了起來。導師向爸爸、媽媽表示小光可能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經醫師建議,小光和爸、媽決定一起開始練習規劃寫作業的時間,和老師一起討論如何在上課時提醒小光專心,並配合醫師開立的藥物進行治療。經過一段時日,小光發現自己可以更專心,對學習更有興趣,爸媽和老師也不再為此而關係緊張了。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醫師王彥欽說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指大腦中包含前額葉在內等掌管注意力、控制與計畫的腦區發展異常的疾病,目前沒有文獻資料顯示家長的教養方式會導致,但家庭與學校的介入可能影響日後症狀的嚴重度及其他情緒、行為問題。這些孩子因為專注力與衝動控制能力不佳,所以在學校課業、完成日常生活程序、組織與規劃事情等方面時常受到挫折。這樣的挫折連帶影響孩子的自信與人際關係,若是大人誤以為孩子是不用心、明明做得到只是不願意做,而因此對孩子多指責,反而不利孩子的發展。

要正確診斷,必須經過完整的臨床評估,蒐集不同情境下的資料,必要時配合智力測驗、注意力測驗等項目才能確定診斷。除了專業診斷外,同樣重要的是要釐清這些注意力不足或過動、衝動的症狀造成哪些困擾?了解孩子、老師與家長對這些困擾的認知,才能讓大家針對孩子的困難給予適當的協助。

治療上必須考量孩子的需求,有時孩子過動跟衝動的症狀隨著年紀增長而較能自己控制,也有時低年級的課業孩子用有限的注意力還可以應付,但升上高年級後,課業變得困難就需要家庭或學校給予額外的協助。家長與老師不必將此症當作洪水猛獸,在瞭解孩子的需求後,可針對生活規劃、溝通與管教方式開始著手,透過正向引導與有秩序地安排增強孩子的正面行為,並減少可能讓孩子分心或難以控制衝動的環境干擾因子。

藥物仍是目前研究中最能有效改善症狀的治療方式。許多家長擔心藥物治療的副作用,而拖延孩子接受藥物治療的時機,其實許多研究都顯示副作用大多短暫而輕微,或者可透過轉換藥物劑型而改善,在醫師審慎評估下使用藥物,反而可減少長期的情緒困擾或其他不良影響。另一方面,有時家長或老師把用藥當成對孩子問題行為的懲罰,也可能造成孩子對藥物的反感。比較正向的態度應該是讓藥物成為一項工具,協助孩子克服專注力的困難,而讓孩子完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王彥欽提醒,孩子在各種情境中可能展現出不同的樣子,家長與老師也有各自在意的面向,進而對孩子有不同的觀察及行為解讀。家長與老師其實都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角色,也都能提供孩子正面的影響,若能積極溝通、尋求共識,才能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面向給予積極協助與鼓勵。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