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老婦信秘方敷藥 傷口變黑壞死險截肢

2016/04/10 06:00

原本反黑的傷口,經過清瘡後,傷口才慢慢長肉恢復。(照片提供/黃介琦)

圖.文/黃介琦

老婦車禍後另一處反黑的傷口,等待清瘡。(照片提供/黃介琦)

80多歲的蔡姓阿嬤一跛一跛地走入門診,坐下後,立即掀起褲管露出小腿的黑色傷口。她說之前因車禍跌倒,擦撞到的傷口不知怎麼敷藥都不會好。

進一步詢問後,才知道原來阿嬤自己用雞蛋清混合消炎藥粉塗在傷口上,沒想到傷口沒好,還引發嚴重細菌感染、壞死,差點面臨截肢的命運。

阿嬤的傷口若一開始就好好照顧,約一週後,傷口就能結痂復元,但因塗抹了一些未經殺菌消毒的東西,造成傷口細菌滋生,導致腐敗得更快,所以門診時,整個傷口都黑掉、壞死,若不盡快手術清除細菌,恐怕傷口就會潰爛、化膿,甚至引發壞死性筋膜炎,若細菌再進一步吃到骨頭,就會變成難治的骨髓炎。

一般傷口分為兩種,一種是急性傷口,如燒燙傷、壓傷等,是剛發生的傷口。但如果一個月內,傷口沒有長好到原來的一半,這個傷口就屬於慢性傷口。

慢性傷口又可分「靜脈型潰瘍」,當病人本身的靜脈壓比較高,像是靜脈曲張、肥胖、懷孕等,導致傷口癒合較差,容易產生瘀血性皮膚炎,一般患者下肢就會變得比較黑,傷口不容易好,分泌物多、流湯。

另一種「動脈缺血性潰瘍」,因病患本身動脈血管血流不好,塞住了,血液無法達到肢體末端,氧氣也無法運送,將會使得傷口更不容易癒合。

還有一種是「糖尿病的潰瘍」,病人的腳沒有感覺、感染或血管病變,導致傷口不會癒合,所以糖尿病型的潰瘍是比較複雜型,可能前面兩者潰瘍型問題都包括在其中。

「壓力型的潰瘍」為俗稱的壓瘡,此類型的傷口因長時間壓迫皮膚,導致缺氧,使得皮膚壞死,通常傷口不容易好,最後甚至整個爛到骨頭。

蔡阿嬤在經過兩階段的傷口清瘡後,已逐漸恢復。

其實,許多老人家因為以往的生活習慣,總是會自行用一些坊間秘方來替自己治療,卻沒想到清潔及消毒的重要性,結果造成細菌感染。

如果傷口從原本的粉紅色慢慢變為黑色,或慢慢變黃時,就是傷口出現感染的現象;若是傷口出現紅、腫、熱、痛情形,不管傷口有多大,都要特別注意,最好尋求專科醫師做詳細檢查。

(作者為大林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